
修訂《醫生註冊條例》
紓緩公院醫生荒
醫生短缺問題困擾本港多年,加上人口老化加劇,醫療服務需求持續上升,令公立醫院醫生短缺問題雪上加霜。
社會經過多年討論,對吸納合資格海外醫生來港加入公營醫院已有共識。為突破困局,民建聯已向立法會提交《2019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期望優化有限度註冊安排,吸引更多海外醫生加入醫管局,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讓市民享有應得之醫療服務。
公院醫生短缺問題嚴重

醫生人口比例低於已發展地區
根據立法會文件,截至2017年年底,本港共有14,290名註冊醫生,當中只有43%醫生在醫管局任職,醫生人口比例更低於其他已發展地區。若要符合世衞標準,若以本港780萬人口推算,共需要17,940名醫生,尚欠3,650名醫生;要追上其他發達地區水平,需增加約1萬名醫生。

公院醫生嚴重短缺
由2008年至今,超過9成的住院服務由公營醫療提供,可見需求向公營醫療傾斜,公私營醫療失衡。根據香港醫學會的統計,截至2018年初,每千個病人的公私營醫生比例分別是0.9和4.5,兩者差距甚遠。按公院醫生的招聘及流失情況計算,2018年度公院醫生淨增長僅25人,不足以面對急增的公營醫療服務需求。
縱使近年香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院已增加醫科學額,但遠水不能救近火,我們認為吸納海外醫生實在刻不容緩。
一圖看清各地醫生人口比例
每1,000人的醫生比例(名)
國際組織標準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
3.4
世界衞生組織
2.3
地區及國家
1.9*
香港

新加坡
2.3
.png)
南韓
2.3
.png)
日本
2.4
.png)
美國
2.6

加拿大
2.7
.png)
英國
2.8
.png)
澳洲
3.6
.png)
德國
4.2

有限度註冊機制
無法吸引海外醫生來港
按照目前「有限度註冊」的安排,海外醫生來港執業前,需具備當地執業資格及臨床經驗。海外醫生如獲指定醫療機構聘用(包括醫管局、大學醫學院、衞生署),每次合約期不超過3年,續約次數不限。上述安排無疑影響他們的發展前景及來港意欲。截至2019年1月,醫管局只有1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註冊形式受聘於公立醫院服務;而衞生署則完全沒有聘請。
2011-12年
160
2016-17年
33
2017-18年
90
醫管局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求職申請數目
資料來源: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2017年)
*參考2016年立法會文件
民建聯方案七大關卡
有效保證海外醫生質素
1
海外醫生的求職申請須符合醫管局聘用條件,並經醫管局的專責小組審核
2
經醫管局推薦的人選,須通過醫委會有限度註冊審批
3
醫管局設6個月試用期
醫管局及醫委會
雙重審批
4
海外醫生在公立醫院首3年工作表現考核滿意才可獲醫管局續約
5
獲續約的海外醫生仍需要再經醫委會審批其有限度註冊續期申請
6
海外醫生獲續約後再工作2年及獲醫管局表現滿意推薦,才可向醫委會申請正式註冊
7
醫委會審核資料後才會向海外醫生發出正式註冊資格

我們的方案有什麼好處?
-
紓緩公院醫生不足
-
醫管局及醫委會雙重把關,保證海外醫生符合本港醫療專業水平
-
醫管局和醫委會保留審批資格的權力,無損醫學界專業自主
-
醫管局主導招聘安排,可調節吸納海外醫生的數目及專科類別,並針對醫生極短缺的專科招聘,避免影響本地醫生前景
其他建議
-
訂定醫生人手目標:每千人的醫生比例為2.3名,當中不少於一半需在公營醫療工作
-
招聘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港人子女優先
-
醫學專科學院應增加專科培訓名額
-
本地醫學院應鼓勵學生完成一年實習期後留在醫院服務一段時間,以吸收更多臨床經驗

海外經驗參考
.png)
新加坡
.png)
澳洲
.png)
英國
當地設有認證海外醫學院,從指定大學的醫學院畢業,通過有條件註冊方式可獲有條件註冊執業,在醫院內通過為期2至4年不等的「督導臨床實習期」方可獲正式註冊。
按醫藥理事會2016年報告,新加坡逾4成為外地訓練醫生,當中有7成半受聘於公營醫療體系。2017年有逾2千名海外醫生取得有條件註冊在公營醫療服務。
海外醫生通過為期1到4年不等的「受監督執業」,可獲得「正式執業」資格。而海外專科醫生在獲得有限度註冊後,完成相關醫學專科學院要求,獲得院士資格,即可獲專科註冊。
海外醫生憑認可的海外學歷、專業知識技巧及海外一年實習,可獲得全面註冊,無需在英國考取執業資格試和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