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經濟再創輝煌:
把握機遇,促進產業多元化

為香港創建人才庫:
培育本地人才,匯聚全球精英

為市民創建安樂窩:
實現「三年上樓」,重建置業階梯

為長者創建安老保障:
完善安老及醫療服務,老有所依

為青年別創新格:
完善教育制度,擴闊發展空間

為保育創條件:
改善環境,保護動物

為中小企創造發展空間:
扶助中小企,鼓勵創業

為民生創新變革:
完善財政儲備,分享經濟成果

為家庭創幸福:
維護家庭價值,鼓勵本地生育

為兒童創歡樂:
減輕學習壓力,投資幼兒教育

為社區開創新景象:
修訂規劃準則,改善社區環境

為社會創和諧:
建立政治互信,提升管治效能
為經濟再創輝煌:
把握機遇,促進產業多元化

-
把握「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及「十三五」規劃等重大國策的機遇,協助本港不同企業、專業人士及創業者於內地及世界市場推廣商品及服務, 掌握機遇、拓展業務。
-
打造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開發、資產管理及風險管理中心,以及研究建立兩地人民幣匯率產品交易的互聯互通機制。
-
兩地合作建立知識產權服務中心,並推動香港建立一個覆蓋兩地市場連接海外的知識產權管理及貿易平台。
-
以產業發展基金、稅務優惠、土地政策及入境政策作誘因,吸引及推動新產業發展,如創新科技和文化創意產業、新漁農業、中藥業等,以實現產業多元發展。
-
協調官、產、學、研的合作,並透過稅務優惠、共享數據及增加政府採購等政策,大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
-
推動及落實「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藉以作為港深兩地創科產業合作的試點,並為本港科研及創意產業提供土地。
-
由政府出資成立綠色企業,並以私營管理模式營運,藉以推動整個環保工業鏈的發展及相關技術應用和研發。
-
檢視及優化現行規管制度,讓「共享經濟模式」及其他新經濟模式的業務或產業,可以在本港開展。
為中小企創造發展空間:
扶助中小企,鼓勵創業

-
升格現有的「中小型企業委員會」,並由財政司司長統籌及主持,從政策、法規、資金及技術等方面扶助中小企發展。
-
扶持中小企業應對經濟困境,包括:積極改善營商環境和吸引各地訪客來港,優化「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以維持企業的資金供應,寬減政府收費以降低中小企營商成本。
-
優化《競爭條例》,引入直接私人訴訟機制,為中小企提供多一個渠道討回公道。
-
增加工商用地,為傳統產業、初創和中小企提供更多經營空間。
-
盡快在領展壟斷街市商場的地區興建政府擁有的「社區商場」、地區市集及公共街市,以及在需要時透過策略性回購領展商場或街市,對抗領展壟斷。
為香港創建人才庫:
培育本地人才,匯聚全球精英

-
為本地優勢產業,例如金融業、物流業,制定人才供應數據及培訓政策。
-
設立督導委員會,監察私立大學以及自資專上課程的質素。
-
探討改革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內容,加入推動 STEAM教育內容,藉以配合環球的教育趨勢。
-
設立專業進修基金,為有志進修指明專業資歷的成年人提供持續教育和考試資助。
-
定期檢視及調整各項吸引人才的計劃,以配合本港產業多元化發展的需要。
-
研究放寬在海外獲得專業資格的港人回流從事相關專業服務的限制,以吸引他們回港發展。
-
營造吸引高端人才的環境。
為民生創新變革:
完善財政儲備,分享經濟成果

-
改組「扶貧委員會」為「促進社會流動委員會」, 以推動社會流動。
-
盡快落實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
進一步提高申領長者生活津貼資產上限。
-
將生果金免審查年齡降至 65 歲。
-
豁免退休長者自住物業應繳付的差餉。
-
政府應協助解決取消強積金對沖的問題。
-
設立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度。
-
協助少數族裔融入社會。
-
繼續推行關愛基金「N無津貼」,以減輕弱勢社群。
-
以港鐵現金股息成立「票價穩定基金」補貼車費。
-
設立居所租金和聘請外傭開支扣稅額。
為市民創建安樂窩:
實現「三年上樓」,重建置業階梯

-
成立「社企二房東」,善用未補地價資助房屋,增加短期房屋供應。
-
調整長遠房屋策略,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將公屋興建量與「三年上樓」目標掛鈎,以落實「三年上樓」承諾。
-
為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家庭提供租金津貼。
-
透過全面增加資助房屋的供應及選擇,包括重推「夾屋」、「租置」、私人參建居屋、混合發展等, 建立更完整的置業階梯。
-
成立「大廈維修管理局」,協助及支援業主進行維修,杜絕圍標行為。
-
在顧及各方利益下積極開拓土地,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發展岩洞及地下空間,開發生態價值較低、沒有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的「綠化地帶」、「農地」及「棕地」。
為家庭創幸福:
維護家庭價值,鼓勵本地生育

-
成立「家庭社會基金」,綜合資助非政府機構推廣家庭價值。
-
增加各區託兒名額及延長服務時間,分擔家長照顧幼兒的工作。
-
推廣家長教育,讓家長了解父母之道、促進兒童健康及正面管教的方法。
-
資助推行全面的婦女乳癌篩檢,以減低乳癌患者的死亡率。
-
透過增加資助生育輔助服務,設立育嬰津貼、兒童醫療券及「嬰兒基金」,以鼓勵本地生育。
-
研究延長現有 10 周有薪產假及將現時 3 天男士侍產假增加至 5 天。
-
將常見遺傳病的婚前或產前檢查服務普及化,減低初生嬰兒患上遺傳及罕見疾病的機率。
-
逐步將星期日以外所有公眾假期納入為有薪法定假期。
-
推廣五天工作制,增加家人相聚時間。
-
推動「國際家庭日」,促進社會各界重視家庭價值。
-
維護家庭價值,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
為長者創建安老保障:
完善安老及醫療服務,老有所依

-
設立「安老院舍發展基金」。
-
制定長者院舍服務及社區照顧的 5 年規劃,就安老院舍、殘疾院舍、社區照顧等訂立輪候時間指標。
-
為自理能力較佳的長者提供完善的社區安老配套服務,以實現「居家安老」。
-
制定完善的福利可携政策,讓選擇在內地安老的長者,可獲得更全面的生活支援和醫療服務。
-
積極培訓專業護理人才,規劃老齡化社會的護老服務。
-
積極擴充現有公私營醫療系統的專業隊伍,包括公營醫院增聘海外醫生等,紓緩人手不足。
-
增加公營中醫服務。
為兒童創歡樂:
減輕學習壓力,投資幼兒教育

-
檢討教育制度及課程,減輕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 增加中小學生的生命教育。
-
探討在資助學校引入包括國際文憑預科課程等的可行性。
-
修改《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逐步為受資助幼稚園提供政府校舍。
-
盡快落實免費幼兒教育,為幼師建立專業階梯。
-
提供更多全日制和長全日制幼稚園學位。
-
全面照顧出現學習差異的學童,在幼稚園落實「及早識別,及早介入」。
為青年別創新格:
完善教育制度,擴闊發展空間

-
建立創業文化,透過政策鼓勵市民,特別是青年人創業,並為有志創業人士提供支援,包括創業資金津貼、協助融資、配對創業顧問等。
-
持續增加大學教育的投資,同時透過提供內地和海外交流及實習機會,以擴闊年輕一代的全球視野。
-
加強生涯規劃教育,重建職業教育階梯,設立全面創業支援平台,擴闊青年發展空間。
-
加快落實以青年人為對象的青年宿舍計劃,幫助他們儲蓄買樓首期。
-
吸納更多青年人才加入諮詢機構,並就青年委員人數的比例制訂指標。
-
將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及成為必修科,並將課程範圍擴闊至包括更多近代歷史。
為社區開創新景象:
修訂規劃準則,改善社區環境

-
檢討《香港規劃標準及準則》,增加社區設施、街市及停車位。
-
成立「社區建設基金」,令迫切性的地區工程可盡快上馬。
-
設立「上坡改善工程基金」,以專款專用方式加快落實扶手電梯及升降機工程。
-
拓展維港兩岸海濱長廊,讓全民擁抱維港。
-
建設智慧城市,提升營運效率及生活水平。
-
撥出專款以清拆積壓已久的危險招牌及處理滲水投訴。
-
加強執法及與內地加強合作,打擊「走水貨」活動, 減少水客活動對社區的滋擾。
為保育創條件:
改善環境,保護動物

-
成立保育基金以收購、租賃或其他方式對有保育價值的私人土地或歷史建築物進行有效的保育及管理。
-
制定及落實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及行動綱領。
-
制定全面的廢物管理政策及改善堆填區環境。
-
延展單車徑網絡,推動低碳健康生活。
-
完善動物政策,制定動物福利法。
-
打擊走私野生動物活動。
-
成立「動物警察」隊伍。
為社會創和諧:
建立政治互信,提升管治效能

-
積極促進立法會議員與內地部門溝通,透過恆常化的訪問及交流,加強彼此了解及互信。
-
改善行政立法關係,從主要政黨中吸納更多人才進入管治架構,同時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讓政黨及早參與。
-
設立網絡辦公室,官員透過網絡直接與市民互動, 宣傳政府政策,收集、整理及分析網民意見。
-
重組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以理順從土地規劃、拓展到房屋供應一系列政策工作,提升土地及房屋供應的決策效率及問責性。
-
新增文化及體育局以負責研究及制訂全港及地區性的文化、藝術、康樂及體育政策及發展策略。
-
在符合《基本法》及人大常委會相關決定的前提下, 重啟政改,並力求落實 2022 年普選特首。
-
充分諮詢各界意見,在適當時間就《基本法》23條立法。
-
研究立法制定禁蒙面法及侮辱公職人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