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2
中國作家莫言在早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少對中國不悅的集團再展現出令人費解的反華嘴臉,硬將莫言與中國政治掛帥,將崇高的文學情懷污衊,打出「去中國化」的旗幟向文藝作品灑毒水,其實你們若沒有閱覽其作品,何以一口斷定莫言的寫作原則和動機,莫言的作品獲國際認同,聲氣在一日間宏通全球,將中國的軟實力和華文文化擴展至西方人耳際,但不少人仍心持歧視地把中國土生土長的文人比下去,與甚麼人比呢?正正就是與資本主義國家出品的比,他們無法相信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下,中國的文藝作品能突圍而出,成舉世聞名的逸品。 莫言奪獎 「去中國化」者不服 在西方文化霸權支配下的傳媒、教育以及意識形態,無論是後現代主義、可持續發展、知識經濟,抑或全球化本身,都是資本主義世界產生的話語,西方國家對此具有最強的解釋力。今天,一些關注全球化的學者仍以後現代主義的思維方式行事。所謂西方文化霸權,就是西方國家把其物質生活方式、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一種普世的行為準則加以推行,賦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 特別在香港,不少打出「去中國化」旗幟的評論家難以相信一個本土成長、重視中國多民族性的作家可獲諾貝爾文學獎。打出「去中國化」旗幟的人對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巨大成功抱有懷疑,由於中國一直在展示出文化的多樣性,與西方在冷戰後推動的文化霸權、新干涉主義格格不入,自然令人大跌眼鏡。所謂「新干涉主義」即是美國在冷戰後以「民主」旗號在各樣方式干涉別國內政,建立資本主義的霸權,試圖把一個意識形態的多元世界用美國價值標準統一起來。少數評論家希望抬舉西方思想價值,不論文學或教育都要以西方資本主義的價格為主視點,不欲接納甚至抗拒與西方價值有異的思潮。
「本土主義」屬另類殖民思想
少數香港人更奇特地對所謂「本土主義」,打出「抗赤抗共」云云,從歷史上香港是中國的領土、在回歸後名正言順成為中國國民,打出「本土主義」旗號的是在中港經貿文化更緊密合作等議題上展示其反對的立場,但其內涵卻不是十足十的「本土」,當中再結集了腐朽過時的英殖思維,如此空洞之定位更令不少人察覺這種非中非西的「主義」正正是港英殖民思想的借屍還陽,對舊制復辟執迷不悟對整體社會發展只會是開倒車,絆倒特區的施政、阻擾市民對中央挺港惠民措施的理解。
國家要獨立,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要獨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獨立;國家要安全,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要安全,思想文化上也要安全。香港是國家一部分,亦是中西文化交匯處,香港人喜見中國的軟實力日益強盛,亦應對不同文化持平衡理性之心態,香港人嚴守秩序,社區管理井然是值得內地不少地區學習,特首梁振英在十月十七日在立法會發言亦用了不少筆墨觸及到內地與香港的關係以及部分人所持的心態,特首指出部分議題變得高度政治化,他認為這個講法不代表多數香港市民,只是少數人的行為言論,相信不會影響香港及內地發展。但小部分人繼續自我為中心、倡議本土高於國家,對對方不同意見閉目塞耳,只怕會形成另一種文化霸權。
刊於星島日報
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季霆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