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4
丘成桐教授最近接受報章的專訪及發表一篇名為 < 我們豈能自甘人後 > 的文章後,引起評論界及不少學者之間的極大迴響,就其文的說法發表己見,瞬時間,持有各己見並打著自己信奉的論述登上舞台,尤其網民的意見更為激烈,似乎一面倒地將丘教授的言論批判為打壓社會運動、壓制學生抗爭權利云云,當中不少更夾雜抱怨政府的聲音,無限上綱上線。這正正點出丘教授在文中所表達的憂慮﹕「我在媒體上看見的大都是抱怨和灰色的事情,實在令人失望…我最為驚訝的是香港年輕學生對政府的失望,究竟是媒體造成的,還是政府的無能?」
其實,丘教授在訪問及所發表的文章中,並無反對學生參與社會運動,只是指出學生勿花盡功夫去遊行示威,理應視對知識的追求作為首要任務,否則只會令本港人才質素漸走下坡,筆者對此非常贊同。近年來,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頻密度有所大增,尤其自 2010 年「高鐵事件」後,不少學生始起投身社運,有組織地動員參與遊行示威,無論社會各大小議題均熱衷表態,更甚者,只要政府提出任何政策方案或意見,抑或政黨發表達認同政府的建議,皆被罵得體無完膚、至死方休。事事抱怨、事事抗爭,似乎成為這批新生代學生的行為表現代名詞。
香港何時變成這樣 ? 理性民主的討論空間、包容不同己見的聲音,似乎被「非黑即白」、「有你無我」的態度所專橫,長遠而言,不見得對社會有何幫助。打鐵還需自身硬,大學生是未來香港的人才資產,想要香港變得更好,社會是需要一群有學識,有務實建議的青年人才,方可有助國家及香港未來的繁榮與穩定作出貢獻,而非需要只提反對及抱怨的年青人。
丘教授此時接受專訪及發表文章,恰恰令筆者想起近代著名學者胡適於 1915 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時,見到當時留美的中國學生出於一腔愛國熱誠,投身吶喊抗日的運動,因而無法專心讀書,胡適隨即在 <留美學生月報>上發表公開信,坦陳學生勿逞一時之快,令國家重蹈比利時亡國的覆轍,問題的真正解決定當在若干時日以後,學生現時唯有盡自己的責任 – 求學。求學就是內強素質,青年人為日後提升國家實力作好準備。
誠言,當年胡適所發表的公開信與丘教授現時所感有所雷同。各都是關心國家並期望香港可以更好的有識之士,若我們自身的實力不足,何有資格用事事反對的態度對待人和事 ? 說到底,學生的首要任務是追求知識,提升自身的實力,屆時對事情的評論,才對公眾來得有說服力。丘教授發表的觀點值得深思,香港現處於分叉位,若不當頭棒喝觸及現時的社會問題,引發港人思考,今日的青年,將會繼續用現時自己信奉的「理論」成為未來香港的「話事人」。
刊於星島日報
青年民建聯委員、民建聯離島黨團社區幹事 羅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