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
根據民建聯九龍東團隊的觀察,疫情後九龍東地區居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仍有所上升。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一變化,團隊特別開展了問卷調查,旨在更全面掌握九龍東居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情況。
於2022年及2024年,團隊都分別在兩年的4-5月份對九龍東地區居民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九龍東居民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整體情況,包括預約情況、就診頻率等;
公營醫療服務預約難度的變化情況;
九龍東居民對新型醫療服務模式的需求偏好,如遙距醫療、社區診所等;
九龍東居民對公營醫療服務整體滿意度的變化。
綜合來看,九龍東居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有所上升,預約難度有所降低,但整體滿意度仍有待進一步提升。他們對新型服務模式如遙距醫療和社區醫療也有很強需求。這為未來公營醫療服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第一部分: 調查結果
有效回應 | |
2022(在第五波疫情期間) | 621 |
2024 | 685 |
1. 公營醫療服務使用情況
2022年有56.1%的受訪者表示該年曾預約使用公營醫療服務,到2024年上升至74.5%。這顯示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有明顯上升。
| 有 | 沒有 |
2022 | 56.1% | 43.9% |
2024 | 74.5% | 25.5% |
從2022年到2024年,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頻率有所下降。每年使用4-6次的比例由2022年的56.3%下降至2024年的46.1%,而每年少過一次的比例則由0%上升至12.7%。這表明,九龍東居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使用頻率略有減輕,可能是因為疫情緩解、大家健康狀況有所改善等原因所致。但整體而言,大多數居民每年仍需2-6次的公營醫療服務。
| 每年少過一次 | 每年2-3次 | 每年4-6次 | 每月一次 | 每月多過一次 |
2022 | 0% | 21.9% | 56.3% | 12.5% | 9.4% |
2024 | 12.7% | 26.5% | 46.1% | 9.8% | 4.9% |
受訪者表示為長期病患者的比例由2022年的78.1%下降至2024年的70.6%,但仍佔大多數。這表示公營醫療服務仍需要照顧不少慢性病患者的需求。
| 是 | 否 |
2022 | 78.1% | 21.9% |
2024 | 70.6% | 29.4% |
2. 預約公營醫療服務的難易程度
從2022年到2024年,能夠通過2-3次或的電話預約成功的比例有顯著提升,由2022年的9.4%上升至2024年的15.7%。同時,雖然需要通過4-7次或以上的電話預約數字有所提升,但尚未成功預約到所需服務的比例也從2022年的37.5%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14.8%。這表明公營醫療服務的預約成功率有所提高。雖然仍有一部分居民未能成功預約,但整體情況有明顯改善。
未曾試過使用電話預約 | 1次 | 2-3次 | 4-6次 | 7次或以上 | 尚未成功預約到 | |
2022 | 21.9% | 6.3% | 9.4% | 6.3% | 18.8% | 37.5% |
2024 | 12% | 4.6% | 15.7% | 29.6% | 23.1% | 14.8% |
- 能夠順利預約到區內公營醫療服務的比例,由2022年的12.5%大幅上升至2024年的38.2%。這進一步反映預約難度有所降低。
順利 | 不順利 | |
2022 | 12.5% | 87.5% |
2024 | 38.2% | 61.8% |
3. 新服務模式的需求
認同增加遙距醫療服務的比例,由2022年的12.5%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49.2%。這表明,在2022年至2024年這段時間內,九龍東居民對增加遙距醫療服務的需求呈現明顯上升趨勢。數據反映疫情過後,九龍東地區市民對遙距醫療服務的接受程度顯著上升。
認同 | 不認同 | |
2022 | 12.5% | 87.5% |
2024 | 49.2% | 50.8% |
認同在社區內提供門診及配藥服務以避免跨區求醫的比例,由2022年的96.9%上升至2024年的98%。這顯示居民希望能在就近的社區內獲得基本的醫療服務,不需要到其他區域就診。
認同 | 不認同 | |
2022 | 96.9% | 3.1% |
2024 | 98% | 2% |
4. 整體滿意度
對公營醫療服務表現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的比例,由2022年的28.1%上升至2024年的60.8%。這反映了整體滿意度的提升,但仍有39.2%的受訪者表示不滿意公營醫療服務。
非常滿意 | 滿意 | 不滿意 | 非常不滿意 | |
2022 | 0% | 28.1% | 37.5% | 34.4% |
2024 | 4.9% | 55.9% | 35.3% | 3.9% |
- 認同加強公私營醫療協作的比例維持在45%-47%,顯示不少居民仍希望能夠訪問私營醫療。
認同 | 不認同 | |
2022 | 46.9% | 53.1% |
2024 | 45.1% | 54.9% |
綜合來看,九龍東居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有所上升,預約難度有所降低,但整體滿意度仍有待進一步提升。他們對新型服務模式如遙距醫療和社區醫療也有很強需求。這為未來公營醫療服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第二部分: 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和參考建議,以下是改善九龍東公營醫療的一些建議:
1.加快啟用油塘分科診所、安秀道社區健康中心大樓:
觀塘區是基層多、長者多的社區,對於公營醫療極度依賴,九龍東醫院聯網在觀塘區設有四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及一間社區健康中心,包括:牛頭角賽馬會普通科門診診所、藍田分科診所普通科門診診所、九龍灣健康中心普通科門診診所、順利普通科門診診所及觀塘社區健康中心大樓。
調查結果顯示,九龍東地區居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量大,且有相當比例的人需要長期的醫療照顧,現有的分科診所數目顯然不足以應付日益增加的需求。油塘分科診所將於2028年下半年才會開始落成啟用。
安秀道社區健康中心則能夠滿足社區內主要服務使用者(即長者、低收入人士及慢性疾病患者)的需求,擬建新大樓的建築工程預計最快可於 2025 年底展開,於 2029 年完工。
政府應該加快推進油塘分科診所及安秀道社區健康中心的建設和啟用,以減輕區內公營醫院的壓力、更多醫療服務,以減少候診時間、滿足區內70萬居民的醫療需求。
2.加快聯合醫院擴建工程及研究再擴建:
聯合醫院作為九龍東唯一醫院,是區內居民唯一的醫院選擇。一直以來,不少居民認為區內最迫切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醫療服務不足,而擴建聯合醫院也是市民最關心的。
針對醫療服務不足及跨區求醫問題,聯合醫院的擴建是九龍東、觀塘區公營醫院的「急救單」,預計在2025年完成。多年來聯合醫院都是予人「逼夾」、狹窄之感,不足以服務眾多長者及基層。目前居民對醫療服務需求之大,令人憂慮擴建後或仍未能有效縮短輪候情況,因此,政府應再審視再擴建聯合醫院的可能性。
3.改善預約系統的效率和便利性:
目前,普通科門診每天提供約兩萬個診症名額,其中約一萬個名額預留給偶發性疾病病人。偶發性疾病病人可以透過兩種方式預約普通科門診,分別是電話預約系統和醫管局一站式手機應用程式「HA Go」內的「預約普通科門診」功能。他們可以預約未來24小時的診症時段。
然而,許多市民反映使用電話預約系統時經常遇到問題,除了透過「HA Go」手機應用程式預約較容易成功外,其他電話預約渠道常常因「預約名額已滿」而失敗。對於不熟悉使用智能手機的長者來說,預約普通科門診服務更加困難。
考慮到不熟悉使用智能手機的長者,醫管局應提供額外支援。例如,設立專線或臨櫃服務,協助長者使用通訊軟件進行預約,確保他們也能夠享受到便利的預約服務。為了進一步改善服務,建議醫管局借鑒消防處在疫情期間推出的做法,提供額外的預約方式,如使用加以電話留言或通訊軟件方式,如WhatsApp或微信等。當病人透過電話留言或通訊軟件提出預約申請後,醫管局可以主動致電病人進行預約核實。這樣的措施可以提高預約的成功率,同時為市民提供更方便的服務。
此外,現時「HA Go」使用者需要先輸入身份證和出生年份等個人資料,但無法立即知道是否有可用的預約時段。不少使用者表示在等候很長時間後才得知沒有可用的預約時段,造成用戶的時間和精力浪費。針對這些問題,建議醫管局可以考慮以下改進方案讓用戶先查詢可預約的時段,在確認有可用時段後再輸入個人資料進行預約。在用戶查詢時就顯示可預約的時段,讓用戶能夠即時掌握預約情況,無需等待很長時間。
4.以醫療券方式加強公私營醫療協作:
善用醫療券制度政府應該全面整合現有的基層醫療服務,善用十多年來行之有效的醫療券制度,以「錢跟人走」的方式,讓市民自行選擇合適的私營醫療服務。這不僅能提高醫療服務的靈活性和便利性,還能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
政府可以參考長者醫療券的運作模式,增設「家庭醫療券」。每年向每個成人戶口注資1,000港元,讓同住家人可以共享使用。這相當於為家庭中的兒童提供間接的醫療津貼,可以鼓勵家長善用私營診所的服務。
同時,政府還可以增設「兒童醫療券」,每年向每個兒童醫療券戶口注資2,000港元,直接為兒童提供醫療津貼。這不僅可以加強基層醫療服務,讓家長有更多選擇,也能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通過上述措施,政府可以建構一個「市民有得揀」的「家庭醫生制度」。這不僅能提高就醫的便利性,還能鼓勵家庭善用私營醫療資源,促進公私營醫療的協作發展,最終提升整體的醫療服務水平。
5.擴展「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至更多服務:
政府希望透過地區康健中心的公私合營和醫社合作,提高市民對疾病預防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觀塘地區康健站正在推廣「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但參與人數仍然有限,僅約1萬7千人全港範圍內參加,觀塘區僅有約1000人參與。
為了提升市民的健康水平,建議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公私合作和共治模式擴展至老人科、婦科、兒科和學童保健服務。這樣可以促進社會各年齡層對預防、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的重視,建立基層醫療的「生涯規劃」。同時,通過醫社合作,可以減輕公立醫療系統的壓力,縮短診症等待時間。這種擴展將有助於培養全社會對健康的關注,並提供更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直播連結︰
新聞查詢: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 6600 2511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