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使摩天輪變得幸福

2014.12.11

多得泛民議員的「不合作運動」,立法會的會議變得愈來愈冗長,「議而不決」漸成議會常態。最近,我除了開會時留在會議廳外,會議結束後有時會留在樓上的辦事處辦公和思考。困倦之時,遠眺窗外,但見維港景色依舊瑰麗,與新落成的海濱摩天輪互相輝映。


據悉,摩天輪每位票價一百大元,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人們付錢轉一圈,原地上,原地落,得到十至十五分鐘的經歷和一點滿足感。而當我走過辦事處外面的走廊,朝窗邊往下望,看到七十多日的佔路情況,不禁發現和摩天輪的情況有點相似。現時已很清楚,佔路的行動不會帶來任何實質結果。既然如此,佔領人士做了想做的事情後,便應該積極思考離開,而非待在摩天輪上,貪戀再多轉一圈。


最近,青年人成為政府的焦點。政府正研究通過紓緩青年人的向上流動問題,來回應部分青年人對現況的不滿。同時,有聲音表示,青年人並非只關心現實生活問題,他們也會「務虛」,即關注社會公義、民主發展等議題。而青年人感到與現有的社會機制連繫不上,其實可以體現在很多細微的地方。


舉例說,政府一直都有意發展受年輕人歡迎的創意產業、資訊科技產業,惟各種基本配套似乎未能配合。我接觸過一位中學生,他對傳統學術科目興趣不大,成績也不理想,唯獨最愛學習資訊及通訊科技。當他考完文憑試後,他跟我說有一道試題已經過時了。雖然他知道「標準答案」是甚麼,但他堅持回答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即使賠上分數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見,現有的教育尚且未能滿足這位學生對資訊科技知識的追求,而他也不願意遷就一些他不認同的事情。


針對「務虛」青年下工夫


「務實」的青年人很清楚自己想要些甚麼,可能是一間屋、一個家庭,或一個理想的工作職位。理論上,這些都可以通過市場及政策去作出資源分配,盡量滿足他們的期望。


至於「務虛」的年輕人,則希望自己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而未必一定要達到甚麼結果。近期的旺角集體遊街現象,多少緣於這種心態。要讓青年人在現有的制度內有更大的參與,使他們不用跑到制度之外,甚至法治之外去追求理想。青年參與理論主要有三點:挑戰、能力和連繫。青年人喜愛迎接挑戰、喜歡感覺自己有能力,以及喜歡與其他志同道合的人聯繫。制訂「務虛」的青年政策宜針對這三方面下工夫。


「務虛」並不等於無所作為。儘管摩天輪原地上落,睜開眼和合起眼來轉一圈,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傳統的青年政策有如漆黑一片的摩天輪車廂,未能滿足青年人追求精采生活的訴求。把窗子擦亮,讓他們觀賞窗外美麗景色,讓他們感受香港的美好。


 

刊於星島日報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克勤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