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0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即將訪港,現在各界人士已相當關注其行程安排,筆者認為我們更應關注委員長的講話。想了解張德江委員長的講話為香港的發展帶來甚麼機遇和啟示?我們須要先分析一下在兩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提到香港的重要講話。
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聯組會上,張德江委員長概括了三句話,「一是堅定信心不動搖,二是抓住機遇謀發展,三是維護法治保穩定」。還說「香港的地位」是由香港經濟地位決定的,社會不能把「經濟問題泛政治化」。
這番言論頗引起反響。有人擔心「一國兩制」會不會因為香港的經濟地位失色而被放棄。其實很多媒體都澄清了,「香港的地位」指的不是政治地位,香港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和「五十年不變」將會堅定不移的繼續實行,這才是張德江「堅定信心不動搖」的主要意思。
然則,「香港的地位」又指甚麼呢?筆者以為,就是香港在經濟、文化、潮流等方面的位置,甚至是在國家發展之中的角色。凡此種種,曾令香港人引以為傲,說穿了仍是香港經濟曾經的輝煌所支撐的。
在那中西合璧的潮流中,香港的電影和音樂曾引領兩岸,走進世上每一個華人地方,以至進軍日本,把韓國和台灣比了下去。這是香港人至今視為「黃金時代」的歲月。同時,良好的經濟和穩步發展的政治民主,也使國家不得不重視,不少領導都說香港就是內地的一塊試驗田,令人相信香港的生活習慣和制度得以保留。
今天,中國內地已經遠離戰亂時代,奠下長遠國家發展大計,加以互聯網效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之一。換句話說,香港過去作為中華文化的「託管地」的優勢不復存在,單靠本土文化,是沒法抗衡整個中國及世界的文化潮流的。就好像《後出師表》所說的,香港文化亦是「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
香港唯一能夠賴以保留本土文化的工具,就是憑藉經濟地位,加強與內地的交往,同時維護法治和經濟制度優勢,使香港的慣例和文化向全國散播,或在生活起居和經貿生意中遇到熟悉的做法。香港文化要透過國家整體而存在,而非以前那種作為整體而又孤離於中國大陸以外的「香港文化」。香港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加上強大的互聯網,政治分歧是不可能阻止文化傳播的,這是香港本土文化和習慣的生存之道。
反過來,如果香港經濟故步自封,愈來愈落後,勢必自我孤立,孤立的香港卻無法好像本土派所期望的那樣獨善其身,文化就像生態,細小而隔離的體系很快就會失去活力而衰朽,就像「生物圈二號」那樣,支持不了太久。
張德江說,勿把經濟問題政治化。政治化勢必影響香港的核心經濟,不論是金融還是創新科技,都和國家安全有關;香港需要長遠投資才可改弦易轍,再創新章,而投資又依賴法治環境。所以要是凡是政治化,破壞國家安全和法治,經濟就無法起飛。也就是說,香港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問題愈是政治化,就愈影響經濟,結果就愈孤立,愈不可能長期生存。
刊於 成報 各家之言
洪錦鉉 城市智庫召集人 觀塘區議會副主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