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3
近日到新加坡交流考察,參觀了當地的城市規劃館,亦與相關官員交流。筆者第一印象,感到有點兒像香港的「2030+」。筆者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是:「我們要市民知道居所鄰近地方的用途,也要知道鄰居是何種人。」
反觀香港,土地用途時常改變,今日的規劃,明天又轉變了。就以近年市建局為例,市建局成立初期,一直很重視持份者的意見,凡事有商有量,願意「由下而上」進行重建計劃,還記得他們向每個商戶、租戶、居民解釋一次又一次,釋除他們的疑慮。由計劃的概念至具體細節安排,都有大量公眾參與,一場又一場的聚焦小組,反覆的思量和討論,得到極大部分持份者的支持,得出共識,市建局才下決定。
筆者一直很認同這種工作作風,但不知為何,近年市建局又走回政府的官僚程序,與持份者築起一道牆,改變規劃設計期間,無交流、無討論、無通知,民怨四起。近年,官員更興起使用網誌解釋政策。其實,與其做鍵盤戰士,何不直接走入群眾,與市民分享對政策的想法呢?
土地規劃影響社會,整體的規劃要理念清晰,為大部分市民支持。小區的改變土地用途,更應有大量公眾參與,民怨才不會積累。政府應從市民角度多想問題,大家都是為香港未來發展出力,何不尋求共識,而要製造矛盾對立呢?
刊於 香港商報 青年民建聯主席 顏汶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