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0
前言
就新一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在即,及即將完成公眾諮詢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早前進行了「香港年青家庭專題研究」,研究報告的結果及政策建議,期望能夠回應及惠及中產及新一代的家庭需要。
一.調查簡介
調查目的:了解香港年青家庭面對的困難和所需的支援
研究及調查日期:2012年5月至 2013年9月
調查對象:年齡介乎25至39歲的年青家長,並家庭月入達2萬元或以上
調查方式:街頭訪問(按全港五個立法會選區)、電話隨機抽樣訪問及聚焦小組
調查人數:合乎資格的受訪樣本為524份,4場聚焦小組共24人(家長組織及非政府組織)
二.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香港的家庭結構已由傳統的大家庭轉變為核心家庭,年青人組織家庭的年齡亦持續上升。家庭結構的轉變,再加上社會的急速變化,例如人口老化和經濟不景氣,令不少由年青夫婦組成的核心家庭要面對許多挑戰和困難。然而,目前香港並沒有專門針對「年青家庭」的相關研究。有見以此,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於2012年初,委託香港政策研究所進行了一項名為《香港年青家庭專題研究》的調查,以了解香港年青家庭所面對的困難和所需的支援,研究期間,我們與社聯、港大及理大學者進行訪談,聽取意見,從而制定合適的家庭支援政策。
三.研究方法
是次研究同時採納量化和質化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以街頭訪問為主,有少量樣本以電話訪問方式取得。本研究於5月至6月期間在全港5個立法會選區的指定地點進行街頭訪問,訪問對象為年齡介乎25至39歲並家庭總月入達2萬元或以上的家長。共訪問了925名受訪者,接受訪問人數為675名,成功受訪率為71%。經篩選後,合乎資格的受訪樣本為524份。在質化研究方法方面,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與研究所於7月舉辦了一場研討會及聚焦小組討論,參加者為年青家長、家長教師會成員及社區組織代表。
四.研究結果
1. 受訪父母陪伴子女時間少:每四個年青家庭中,有三個為雙職父母。在高雙職父母的比率下,父母親在平日陪伴子女的時間相對少。有63%的受訪父親平日每日陪伴子女的時間少於 2小時,有近一成受訪父親甚至完全沒有時間陪伴子女,可見父親與子女平日的親子接觸極少。另外,由於年青母親多全職或兼職工作,故子女的時間也不多,39%受訪母親陪伴子女時間少於2小時,36%陪伴2至4小時。相比父親,母親陪伴子女的時間較多。總體來說,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直接影響親子時間的質素。
2. 受訪家傭及祖父母支援年青家長:年青家長因為工作關係而未能履行其家庭角色,例如陪伴子女、照顧子女、打理家務等,因此需要家庭傭工和祖父母的支援。調查結果顯示,有約三成的受訪家長會請祖父母照顧子女,請全職傭工的有26%,請兼職或鐘點傭工的有8%。
3. 供養父母的經濟壓力:有超過五成的受訪家長表示需要供養父母,有約四成表示不需要供養父母。調查結果顯示,年青家庭在教育、住屋及膳食方面的支出總和約佔總收入的四至五成。
4. 社會支援不足:在聚焦小組中發現,年青家庭在解決家庭或子女問題,如托管、教育、家庭糾紛時,皆涉及第三方,如學校教師,補習班,家長私人網絡,反映部份家長角色轉嫁至其他機構,而家長普遍不認同第三方為最理想的解決方法。
5. 家庭教育不足:在聚焦小組中談及,社工、非政府組織介入家庭問題的困難,而且年青家庭需要照顧家庭的知識同時,亦因各種理由,如工作繁忙,抗拒家庭教育。
6. 年青家長面對的三大困難:最多受訪家長(約兩成)表示生活壓力是他們最大的挑戰,例如壓力大、辛苦、不開心、緊張、苦惱、疲倦、混亂、無助、前景不明朗等。其次有接近一成人指是子女教育與成長,例如子女學業、功課、溫習、升學、成長、安排課外活動等。另有接近一成人指是工作生活平衡,例如工作時間長、忙碌、沒有休息時間、沒有私人時間、沒有朋友等。 由此可見,年青家長也意識到工作與生活的矛盾和衝突,而工作與生活的失衡是導致影響他們產生負面情緒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7. 參考英國倫敦,新加坡,加拿大多倫多三個地區的家庭政策研究,就香港年青家庭議題作政策建議。
五.總結分析
1. 雙職家長於年青家庭為普遍現象,而且一般工時較長,調查反映工作與家庭難以取得平衡,親子相處時間減少,甚至缺乏溝通,長時間工作弱化年青家長在家庭中的角色,導致家庭生活壓力增加,對個人和家庭均帶來負面影響。
2. 由於年青家庭父母需要長時間外出工作,致使陪同子女的時間相當有限,更需要尋求第三方(祖父母輩子及傭工)照顧子女,反映家長對照顧子女的支援並不足夠。
3. 香港家庭生活開支高昂,養育子女更需要在教育、房屋及膳食方面增加開支,而且超過一半受訪家庭需要同時供養父母。由此可見,除了面對基本的財政壓力外,養育子女造成的家庭開支亦相當沉重。是次研究對象的收入,政府大多社會福利、支援,及教育津貼等均未能受惠。
六.政策建議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回應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提出的方向:釋放現有人口潛力,及締造有利環境讓市民成家立室及生兒育女的政策建議:
(1) 家庭政策新概念
就出生率、首次結婚年齡中位數,訂定評估指標;
研究出生率、照顧子女時數偏低與及家庭壓力成因,並制訂政策回應及改善;
尊重年青家庭在生活及就業的選擇。透過鼓勵家庭友善工作環境,托兒服務的質素等;方便重投勞動市場的家長,釋放本港勞動力;並透過財政支援、家庭教育等,方便在家庭照顧子女的家長;
為改善家庭政策與及保持其延續性,建議每兩至三年,檢討對政策目標及政策落實的情況,以符合社會及經濟發展,及政策是否妥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