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家庭事務委員會 香港年青家庭研究報告 暨新春傳媒茶聚

2014.02.10


前言

就新一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在即,及即將完成公眾諮詢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早前進行了「香港年青家庭專題研究」,研究報告的結果及政策建議,期望能夠回應及惠及中產及新一代的家庭需要。


一.調查簡介

調查目的:了解香港年青家庭面對的困難和所需的支援

研究及調查日期:2012年5月至 2013年9月

調查對象:年齡介乎25至39歲的年青家長,並家庭月入達2萬元或以上

調查方式:街頭訪問(按全港五個立法會選區)、電話隨機抽樣訪問及聚焦小組

調查人數:合乎資格的受訪樣本為524份,4場聚焦小組共24人(家長組織及非政府組織)


二.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香港的家庭結構已由傳統的大家庭轉變為核心家庭,年青人組織家庭的年齡亦持續上升。家庭結構的轉變,再加上社會的急速變化,例如人口老化和經濟不景氣,令不少由年青夫婦組成的核心家庭要面對許多挑戰和困難。然而,目前香港並沒有專門針對「年青家庭」的相關研究。有見以此,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於2012年初,委託香港政策研究所進行了一項名為《香港年青家庭專題研究》的調查,以了解香港年青家庭所面對的困難和所需的支援,研究期間,我們與社聯、港大及理大學者進行訪談,聽取意見,從而制定合適的家庭支援政策。


三.研究方法

是次研究同時採納量化和質化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以街頭訪問為主,有少量樣本以電話訪問方式取得。本研究於5月至6月期間在全港5個立法會選區的指定地點進行街頭訪問,訪問對象為年齡介乎25至39歲並家庭總月入達2萬元或以上的家長。共訪問了925名受訪者,接受訪問人數為675名,成功受訪率為71%。經篩選後,合乎資格的受訪樣本為524份。在質化研究方法方面,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與研究所於7月舉辦了一場研討會及聚焦小組討論,參加者為年青家長、家長教師會成員及社區組織代表。


四.研究結果


1. 受訪父母陪伴子女時間少:每四個年青家庭中,有三個為雙職父母。在高雙職父母的比率下,父母親在平日陪伴子女的時間相對少。有63%的受訪父親平日每日陪伴子女的時間少於 2小時,有近一成受訪父親甚至完全沒有時間陪伴子女,可見父親與子女平日的親子接觸極少。另外,由於年青母親多全職或兼職工作,故子女的時間也不多,39%受訪母親陪伴子女時間少於2小時,36%陪伴2至4小時。相比父親,母親陪伴子女的時間較多。總體來說,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直接影響親子時間的質素。

2. 受訪家傭及祖父母支援年青家長:年青家長因為工作關係而未能履行其家庭角色,例如陪伴子女、照顧子女、打理家務等,因此需要家庭傭工和祖父母的支援。調查結果顯示,有約三成的受訪家長會請祖父母照顧子女,請全職傭工的有26%,請兼職或鐘點傭工的有8%。

3. 供養父母的經濟壓力:有超過五成的受訪家長表示需要供養父母,有約四成表示不需要供養父母。調查結果顯示,年青家庭在教育、住屋及膳食方面的支出總和約佔總收入的四至五成。

4. 社會支援不足:在聚焦小組中發現,年青家庭在解決家庭或子女問題,如托管、教育、家庭糾紛時,皆涉及第三方,如學校教師,補習班,家長私人網絡,反映部份家長角色轉嫁至其他機構,而家長普遍不認同第三方為最理想的解決方法。

5. 家庭教育不足:在聚焦小組中談及,社工、非政府組織介入家庭問題的困難,而且年青家庭需要照顧家庭的知識同時,亦因各種理由,如工作繁忙,抗拒家庭教育。

6. 年青家長面對的三大困難:最多受訪家長(約兩成)表示生活壓力是他們最大的挑戰,例如壓力大、辛苦、不開心、緊張、苦惱、疲倦、混亂、無助、前景不明朗等。其次有接近一成人指是子女教育與成長,例如子女學業、功課、溫習、升學、成長、安排課外活動等。另有接近一成人指是工作生活平衡,例如工作時間長、忙碌、沒有休息時間、沒有私人時間、沒有朋友等。 由此可見,年青家長也意識到工作與生活的矛盾和衝突,而工作與生活的失衡是導致影響他們產生負面情緒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7. 參考英國倫敦,新加坡,加拿大多倫多三個地區的家庭政策研究,就香港年青家庭議題作政策建議。


五.總結分析


1. 雙職家長於年青家庭為普遍現象,而且一般工時較長,調查反映工作與家庭難以取得平衡,親子相處時間減少,甚至缺乏溝通,長時間工作弱化年青家長在家庭中的角色,導致家庭生活壓力增加,對個人和家庭均帶來負面影響。

2. 由於年青家庭父母需要長時間外出工作,致使陪同子女的時間相當有限,更需要尋求第三方(祖父母輩子及傭工)照顧子女,反映家長對照顧子女的支援並不足夠。

3. 香港家庭生活開支高昂,養育子女更需要在教育、房屋及膳食方面增加開支,而且超過一半受訪家庭需要同時供養父母。由此可見,除了面對基本的財政壓力外,養育子女造成的家庭開支亦相當沉重。是次研究對象的收入,政府大多社會福利、支援,及教育津貼等均未能受惠。


六.政策建議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回應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提出的方向:釋放現有人口潛力,及締造有利環境讓市民成家立室及生兒育女的政策建議:


(1) 家庭政策新概念


就出生率、首次結婚年齡中位數,訂定評估指標;

研究出生率、照顧子女時數偏低與及家庭壓力成因,並制訂政策回應及改善;

尊重年青家庭在生活及就業的選擇。透過鼓勵家庭友善工作環境,托兒服務的質素等;方便重投勞動市場的家長,釋放本港勞動力;並透過財政支援、家庭教育等,方便在家庭照顧子女的家長;

為改善家庭政策與及保持其延續性,建議每兩至三年,檢討對政策目標及政策落實的情況,以符合社會及經濟發展,及政策是否妥善執行。


(2) 成立家庭社會基金

為確保政府更能有效地統合資源,使有需要家庭提供更快、更準確的支援,建議政府撥款成立「家庭社會基金」,由家庭議會管理,綜合資助家庭社會活動。


(3) 優化及檢視「家庭影響評估機制」

推行公共政策前,就政策家庭的影響作研究及評估。當中包括評估政策對家庭的影響、家庭穩定性及責任影響。


(4) 締造家庭友善工作環境


鼓勵彈性上下班時間、繼續推動五天工作制;

立法制定侍產假,加強父親在家庭的角色;

鼓勵企業自發性地延長侍產假、家長假和職場托兒服務;

積極推動「家庭友善僱主獎勵計劃」,表揚推行家庭友善政策的僱主。


(5) 提供財政支援 支持照顧家庭


為減低家庭財政負擔,提高免稅額;

設立子女教育開支扣稅額;

將幼兒教育納入15 年免費教育;

提供綜合支援鼓勵本地生育,研究向育有3 歲或以下幼兒的中產及低收入家庭,發放相等於每月每名幼兒600 元的育兒津貼;

研究增加資助生育輔助的醫療服務,如有意生育婦女的醫療資助、優化婦女檢查,並改善母嬰健康服務;

建議擴大現時社區照顧托管服務,增加各區幼兒託管名額,提供彈性托兒時間;提供及鼓勵更多公共場所設置育嬰間;

改革高齡津貼,使之成為按資產及入息限額的三級制「 退休保障養老金」;

研究推出「自願性長期護理保險」、提高長者醫療福利、增建安老院舍,以及推廣長幼共融的房屋政策。


(6) 給家庭一個遠景及盼望,建立家庭核心價值


宣傳「國際家庭日」,重塑家庭的價值觀,與及對婚姻的觀念;


(7) 支援危機及特殊需要家庭

危機家庭:

•評估現時家庭暴力嚴重程度及研究如何支援危機家庭;

• 提供專業家暴個案處理技巧予前線警務人員、社會福利署員工;

•加強社福機構外展服務。

特殊需要家庭:

•重新評估學前教育階段有特殊需要兒童提供的服務;

•設立專業團隊支援,儘早介入有特殊需要兒童個案;

•加強教師的特殊教育培訓;

•資助有學習差異幼兒的學前教育機構;

•設立機制加強有學習差異幼兒由幼稚園升上小學時的銜接工作;

•落實有學習差異兒童的教育年限向下延伸至三歲;

•加強家長對學習差異兒童的認識和支援。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期望財政預算案的政策建議:


(1) 提供財政支援 支持照顧家庭


提高個人免稅額、供養子女免稅額(增加至$80,000)、供養兄弟姊妹、父母、祖父母和傷殘受養人免稅額(分別提高$10,000);

寬免全年差餉;

寬減薪俸稅;

提供電費補貼;

設立子女教育開支扣稅額;

研究增加資助生育輔助的醫療服務,如有意生育婦女的醫療資助、優化婦女檢查,並改善母嬰健康服務;

建議擴大現時社區照顧托管服務,增加各區幼兒託管名額,提供彈性托兒時間;提供及鼓勵更多公共場所設置育嬰間;

改革高齡津貼,使之成為按資產及入息限額的三級制「 退休保障養老金」;

研究推出「自願性長期護理保險」、提高長者醫療福利、增建安老院舍,以及推廣長幼共融的房屋政策。

擴闊稅階、降低稅率。


(2) 投放教育資源及協助置業

增加教育投放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進一步提高適齡人口大學入學率,透過更多不同形式或助學金,鼓勵學生繼續升學;

政府重建置業階梯,全方位協助年青人安居。


(3) 支援危機及特殊需要家庭

增加地區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以提高家庭服務的覆蓋面,並向家庭提供全面、一站式的服務。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下稱「家委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推動家庭友善政策,研究家庭政策議題,至今已聯繫超過逾百所學校、社福機構、宗教及社會團體等持份者,共同推動家庭核心價值、探討和諧家庭之發展方向和進行研究。


委員會成員:主席鄭泳舜、副主席鍾嘉敏、洪錦鉉,委員周轉香、顏汶羽、林心亷、譚榮勳、蕭嘉怡、麥謝巧玲、區艷龍、朱立威、李家良、柯創盛、陳榮燦。


回顧過去一年委員會之工作如下:





 

新聞查詢: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 鄭泳舜 (6373 1979)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