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7
市建局2007年公布斥資31.4億元,重建俗稱「波鞋街」的旺角洗衣街。局方當時表示,重建後將保留「波鞋街」的地區特色,並承諾商場的三樓是開放予公眾的「空中花園」,而最高兩層除店舖外,亦將用作康體文娛場所,以及設置表揚本地頂尖運動員的「體育名人館」。重建「波鞋街」可謂一波多折,而民意最終支持重建原因之一,就是認同市建局當時推廣本地體育運動所展示的「誠意」。
當年市建局信誓旦旦,十年後的今天卻食言而肥。重建項目現時已基本完成,不過承諾的文娛康體場所沒有了,而表揚本地運動員的「體育名人館」更縮減為一個舖位,只可說是聊勝於無。儘管市建局解釋因城規會2010年為旺角分區設定了新的高度限制,令重建項目須將高度縮減20米;但市建局卻解釋不了被刪減的地方為何是「體育名人館」、文娛康樂設施以及供公眾使用的「空中花園」,而非讓市建局獲得巨大利潤的住宅物業,又或為何項目總規模縮減了,但住宅的面積卻由原來的15萬平方呎增加為18萬多平方呎?說到底就是賺蝕的問題。
其實,市建局作為市區更新的法定機構,既坐擁政府的地價補貼,又可享受當局強制收地的便利,本應恪守「以人為本」的宗旨,在市區更新過程中以公眾利益為先。遺憾的是,今次「波鞋街」項目和過去多個重建項目的處理手法,都令公眾質疑市建局已由「以人為本」走向「以利為本」。
另一方面,需求主導計劃自推出以來,一直大受舊樓業主歡迎,而從過去數年市建局的落實項目可見,需求主導計劃真正成了「主導」。雖然需求主導計劃成效顯著,但市建局因擔心計劃會「蝕本」收場,結果愈做愈縮,最近甚至乾脆叫停計劃。這亦印證市建局被批評「以利為本」絕非無的放矢。
筆者深信市建局成立的初衷是為妥善解決市區老化的問題,而「以人為本」就是要讓舊區原有的居民、商戶,以至普羅大眾均能分享市區更新的成果,而不應以賺蝕為依歸,或以「自負盈虧」、「審慎理財」作推搪。不論是波鞋街食言而肥,還是叫停需求主導,近年社會對市建局的批評可謂不一而足,而市建局的表現與公眾期望之間的落差亦愈拉愈大,看來當局是時候需要重新審視市建局在整個市區更新策略中的角色及定位。
元老級人馬尚且如此,其他反對派的表現可想而知。例如「有識之士」被法官直斥其非,批評其誤導公眾,追隨者若再不迷途知返,繼續沉迷「公民抗命」、「違法達義」,勢必落得如「雙學三丑」一樣的下場。
刊於 香港商報 立法會議員 劉國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