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4
政府向觀塘區議會建議將三由觀塘區內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更改為住宅用地及重新檢討前茶果嶺土礦場發展的規劃以用作住宅發展,以增加土地供應,從而增加房屋供應。
從香港整體的角度出發,增撥土地、增加樓字供應是正確無誤的,但政府要更進一步、多付心思去從實際地區上及社區設施的配套角度,一併提出解決基本生活配套的問題,以配合新增人口的實際需要。
現時牛頭角彩興路地盤周邊有彩德邨、彩福邨及彩盈邨,人口已高達3萬5千人。可是,到現時為止,仍沒有一條全日制的巴士線服務該區。現時,居於這個位於九龍灣半山的公屋居民單靠專線小巴出入,已經苦不堪言。在這個人口密集的社區內,要增加資助房屋的發展,如何解決交通及社區配套是整個計劃的成敗關鍵。
就彩興路地盤行人連接方面,民建聯要求政府解決如何將彩興路地盤連接往彩德商場及經彩石里往返觀塘道。由於彩石里是彩興路及彩德邨居民,最直接通往觀塘道一帶的巴士站及小巴站的行人通道。完善的連接行人安排,是解決位於山上居民往返住宅的必要條件。
其次,民建聯要求於彩榮路(彩福邨彩樂樓旁)空地興建巴士及小巴總站、濕街市、室內體育館、圖書館及社區會堂,以解區內配套嚴重不足的問題。民建聯重申這些交通及社區設施的訴求是自彩盈邨、彩德邨及彩福邨入伙以來,長期就規劃錯誤而引致的基本訴求。彩榮路(彩福邨彩樂樓旁)的空地是位於彩福邨、彩盈邨、彩德邨及彩興路地盤擬建住宅的中央點,規劃作交通及社區設施是善用空地及修正過往規劃錯誤的做法。民建聯希望政府今次在彩興路興建住宅同時,一併處理整區交通及社區設施極度不足的問題。
最後,筆者想指出政府覓地建屋,在增加房屋供應同時,除了數量外,亦要顧及質素的問題。社區上的各種設施及配套是否有能力再承擔新增的人口,亦政府有義務去處理的。增建房屋與社區配套設施應是兩者互相配合的,規劃得宜,是雙贏的做法。
刊於星島日報
顏汶羽 青年民建聯委員、民建聯政策副發言人、觀塘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