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8
政府終於宣布率先在五個諮詢委員會中,引入自薦制度,讓十八至三十五歲青年人自行報名加入委員會,向政府表達意見。筆者認為這種制度讓市民有了一個渠道,由以往政府物色委任的單向改為雙向。
諮詢委員會的角度是廣泛聽取不同相關持份者的意見,在政策制定的初期便吸納主要持份者的聲音。同時,經過多次在委員會的討論和交流,有利日後政策出台時,委員會亦有責任協助政府推銷政策,特別各業界代表,更可以在早階段與自己的業界討論,將聲音通過委員會的平台反映予決策局。
集中對政策熟悉程度
筆者認為政府在選拔委員的時候,應集中判斷申請人對該政策範疇的熟悉程度、投入度、熱誠度,揀出有承擔、願奉獻的青年人,而不考慮其政黨背景、政治言論和立場、階層。只有廣泛包容不同政治背景、不同階層的青年人,才可以在委員會內吸納意見,尋找共識,做到和而不同。
香港發展愈來愈成熟,加上資訊愈來愈流通,政府也比以往的透明,市民掌握的資料也比昔日的多,教育水平也相繼提高。
市民由以往追求金錢及發展利益,轉為追求生活質素,也開始參政議政。政府的諮詢模式由以往的電造、電郵及傳真,也要為時代需要改變,今次引入自薦制度是走上了第一步。
筆者期望政府能盡快將自薦制度擴展至所有諮詢架構內的委員會,同時亦擴展至不同年齡層,讓想參與諮詢架構的香港市民都有渠道、有平台、有機會,這才是全民共議的第一步。
刊於 星島日報 青年民建聯主席 顏汶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