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9
近日,積金局及財經事務局分別表示正研究容許將部分強積金供款作首置用途,做法類似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模式。無論如何,建議讓打工仔有更多選擇,這個原則值得支持,然而,兩地情況不同,落實時需要因地制宜,不應直接仿效。
首先,新加坡公積金供款比例相當高,幾乎佔打工仔收入四成,運用起來自然更有彈性。其次,供款分別注入不同帳戶,專款專用,用作置業的資金,與醫療存款及退休後應急款項分開處理,所以當地將部分供款用作置業,便相對合理。反觀香港,勞資雙方供款總共只有10%,比率不高,相對於冠絕全球的本地樓價,只算杯水車薪。
根據本年5月首個強積金滿意指數,有接近六成打工仔不滿現有的強積金制度。所以,要真正滿足到打工仔需要,要令強積金不要繼續成為「強迫金」,當局必須聆聽打工仔的訴求,優化目前的制度。
第一,現時核准的強積金基金種類繁多,但打工仔就算有投資經驗,也覺得花多眼亂;如果對投資的興趣本來就不大,更加不知如何選擇,要求他們研究回報、分析市況、檢討策略,畢竟是強人所難。所以,我們不斷要求強積金應該提供一些簡單直接的儲錢方法,為不想冒險、只想簡單儲錢的打工仔,提供一個零風險、零收費的投資選擇,將供款及累算權益轉到銀行作定期存款或「紅簿仔」戶口裏,不需付高昂的基金管理費,達至真正「保本基金」的效果。正如有市民跟我說:我寧願自己承擔通脹風險,都要爭取把強積金放入銀行的定期存款戶口或銀行戶口。可惜,他現在連這個選擇也沒有。
大部分保證基金不保本
第二,早前有調查指出,大部分保證基金並不保本,回報率不高,全部跑輸通脹,部分在扣除行政費用後,甚至出現「倒蝕」情況。回報低、行政費高,正正就是部分打工仔對強積金深惡痛絕的原因。為了令打工仔安心投資,同時改善強積金長期蝕錢的負面形象,當局有必要提供更貼合需要的強積金產品,例如與外匯基金回報和與通脹掛的基金,不收管理費的銀行儲蓄形式產品;以及研究由政府承擔「預設投資策略」的管理費。( 小題為編輯所擬)
刊於 都市日報 立法會議員、民建聯主席李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