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改善市民精神心理健康,推動香港輔導專業發展

2022年12月14日




在經歷了反修例社會運動及持續反覆的新冠疫情下,香港市民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精神健康指標分數更處於不合格水平,其中尤以學童情緒問題備受關注,多項調查發現,學童壓力爆煲,出現抑鬱及焦慮,去年學生自殺率更達到歷史新高,市民情緒問題亟需社會正視。

按現行一般求助途徑,中小學生可首先尋求駐校社工幫助,嚴重個案可獲轉介至專業人士,例如臨床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等;其他市民除非能負擔較高昂的私人機構,否則都會前往社區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向社工求助,社工經評估後再將個案轉至其他部門跟進。但近年,本港受到移民潮效應影響,社福界人手短缺,社工工作量倍增,導致個案積壓,受助人已無法及時獲得支援。

另一方面,社工專業的優點是功能性較強,著重於運用及提供外在資源來協助受助人;輔導專業則著重於從內在認知、情感及行為來幫助受助人,所以兩方專業於取長補短的互相合作下,相信對受助人的裨益將會是倍增。由於社會普遍缺乏對輔導專業的認識,一直以來混淆了社工和輔導兩個專業的職能,事實上社工的培訓內容對輔導專業的知識、技巧和實踐上都比較少,而對社會政策、法律知識、社會福利管理及由系統角度審視個人問題(家庭、學校、工作、社區和社會等系統),審視系統與系統之間等的互動對個案的影響等方面內容會比較多。可見社會中欠缺了輔導專業的角色,結果令到社工專業肩負起沉重個案的壓力,尤其對需要深層及長期跟進的個案更為嚴重,亦未能對那些受助人提供有效及合適的輔導或治療。所以,若輔導專業可以與社工專業並肩配搭,成為夥伴(Partnership)關係,既可舒緩社工專業長期缺乏人手的壓力,又可將需要深層和長期介入的個案重擔交給輔導專業負責跟進,兩個專業均達致雙贏的目的。加上社會大眾既可得到專業的輔導服務,亦可縮短輪候服務的時間,政府善用本地人才、各按其職不致浪費公帑及人力資源,最終達到社會和諧共驘的局面。

事實上,面對2019年社會撕裂、數年的抗疫疲勞及經濟壓力,部分市民情緒低落,部份學生最近面對復常也倍感壓力,可見社會對輔導專業需求遽然增加。可是,鑑於香港並沒有政府認可的輔導專業組織,也沒有設立輔導專業制度,坊間舉辦五花八門的輔導課程便各自按其專業證明資格,結果質素和標準無法劃一,有礙市民對輔導專業人員的理解和認知,最後被人欺騙,誤信各種沒有科學驗證的方法或是耽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令病情惡化。

為改善香港市民整體心理健康,重整社區情緒健康支援系統,致力降低學童/青少年抑鬱及自殺率,以及善用七大本地大學輔導專業畢業生的人力資源和人盡其才,因此我們倡議:

1. 設立輔導專業制度,推動本地輔導專業人員的整體發展

2. 在現行架構中容許社福機構及學校聘用社工或輔導專業認受人士

3. 在現行政府職系加入輔導專業崗位

4. 在現時基層醫療架構中設立心理輔導人員職位

5. 建議將學校現行「一校兩社工」改為「一校一社工一輔導」

新聞聯絡: 立法會議員郭玲麗 (5541 8128)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