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建聯人大政協關注議題

2014.02.20


民建聯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於今年三月上旬出席全國人大及全國政協會議。我們會就多項有關兩地合作與國家發展的議題提出建議和意見,詳細如下(去年的兩會關注議題跟進情況見附件):


1. 協助香港參與國際貿易談判 建設對外投資平台


如香港能與更多貿易夥伴訂立自由貿易或保護投資的協定,將有利內地企業通過香港投資海外,享受貿易優惠待遇或投資保護,避免受到不公平對待。我們建議國家在展開外交工作時,爭取遊說和鼓勵貿易夥伴與香港簽訂自由貿易或投資保護方面的協定。另外,支持香港參與一些適合的「諸邊貿易協定」談判,參與國際貿易秩序建設。


2. 盡快放寬香港居民兌換人民幣限制


基於現時離岸人民幣市場已具相當規模和流動性,建議人民銀行早日批准香港居民的人民幣兌換可以通過離岸市場進行平盤,從而不再受限於現行每人每天兌換20,000元人民幣的要求。


3. 深化香港與內地金融合作


參考上海自貿區的相關政策,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同樣建立分帳戶管理體系,發展港深兩地居民跨境金融投資;推進港資銀行在前海地區設立分支機搆,並發放境外專案人民幣貸款;對於香港銀行向前海企業作出的跨境人民幣貸款,應逐步放寬貸款用途的限制;研究建立香港銀行與前海及上海自貿區內的銀行之間雙向拆借市場機制;推動滬、深、港三地交易所發展發展跨境金融產品。


4. 推動香港成為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將香港發展成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有助推動香港自身及國家的科技創新及經濟發展。為此,我們建議國家知識產權局協助香港建立原授專利審批制度,在制度創設初期引進內地的專利審核人員,並認可香港審批的標準專利。另外,建議「國家十三五科技規劃」吸納香港的參與,讓香港可以發揮更大角色。同時,加強香港與廣東及深圳之間的合作,聯合規劃一些對粵港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的科研項目,並提供適當資助。


5.協助港籍學童在深圳入學


現時在深圳的台灣籍學童可申請入讀公辦學校,建議因應香港籍兒童家庭的實際情況,比照臺灣籍學童就學辦法,讓他們亦有機會入讀公辦學校。另外,建議盡快增辦港人子弟學校和港人子弟班;兩地政府共同研究在深圳開辦由香港特區政府資助、提供港式教育的學校。


6. 制定港人返回內地定居入戶的具體辦法 推進落實對港人的國民待遇


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對港人實施國民待遇,乃應有之義。我們認為,港人返回內地定居,原則上應視同內地居民遷移戶籍,應有適當制度加以處理。只有這樣,才能讓港人有機會享有一些受到內地戶籍制度制約的居民權利,如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等,更好體現國民待遇的原則。故此,我們建議設立機制,容許香港居民申請返回內地定居入戶。有關機制不應取決於香港居民或永久居民的身份是否可以取消或放棄,可參照台灣居民定居大陸及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的相關規定,制定香港居民申請返回內地定居的具體辦法;在審批時,應考慮人道因素和經濟因素;另外,香港居民獲批返回內地定居入戶,原則上應享當地戶籍居民同等待遇,權利與義務相同。


7. 將國際海事公約適用於香港特區


《1976年海事索賠責任限制公約》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區政府在2005年參照該公約的《1996年議定書》,修訂了本地法例,旨在提高海事意外中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賠償上限,以保障受害人的權益。但有關修訂有待中央人民政府向國際海事組織確認《1996年議定書》適用於香港後才告生效。我們建議中央人民政府盡快向國際海事組織確認《1996年議定書》適用於香港。


8. 取消往來兩地車輛駕駛者每年體檢規定 簡化審批程序


香港與內地之間的人員往來頻密,駕駛者對公共衛生安全並不構成特別風險,其中非營業車輛的司機更與一般過境人群無異。建議檢驗檢疫部門取消往來兩地車輛駕駛者必須每年體檢的規定。另外,將《粵港澳機動車輛往來及駕駛員駕車批准通知書》的有效期由一年延長到兩年;在香港設立一站式跨境車輛管理機構,統合處理涉及上述《通知書》、駕駛證、車輛登記證、車輛年檢的手續,和涉及海關管理與檢驗檢疫的手續。


9. 推動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紀念和宣傳活動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建議兩岸四地聯合舉辦紀念活動,表彰為抗日戰爭作出貢獻的人們,紀念抗戰期間的受難者,同時向現時仍在世的抗日戰士頒發特別紀念勳章,向抗日英烈家屬發放特別慰問金。另外,香港的抗日歷史是中國人民抗戰史的一部分,當中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們建議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全國性活動中,加強宣傳這段歷史,讓國人更多了解香港同胞為抗日作出的犧牲與貢獻。最後,兩地政府部門應加強合作,促進香港二次大戰期間的史實搜集和維護,並爭取建立「香港抗日歷史博物館」。


10. 便利港澳流動漁船更新換代


調整申請新建造港澳流動漁船的程序,容許港澳流動漁民申請臨時「船網工具指標」,繼續利用舊漁船進行作業,直到新漁船建造完成,才將舊漁船拆解,以此縮短漁民失去收入的空窗期,協助他們轉型發展。


11. 平抑供港活牛價格


建議兩地政府部門成立的「工作小組」加緊跟進供港活牛價格問題,研究效法供港活豬的制度,增加3-5個供港活牛代理,同時建議優先給予熟悉香港市場行情及漁農業發展的香港養殖業人士或機構成為代理。另外,支援港人到北方設立養殖場,以及在南方設立育肥場。


12. 防範禽流感


改善養雞農場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強派員巡查養雞農場,監察養雞農場有否遵守政府所頒布的指引及措施。加強在活禽市場執法,糾正部分正規銷售點在休市日經營,及非法小攤販售賣活雞等問題。加強有關禽流感防控的教育和宣傳工作。


13. 保障奶粉生產銷售安全 重建消費者信心


為重建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及內地銷售市場的信心,建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不定期在零售市場主動抽查嬰幼兒奶粉,包括國內外不同奶源地及生產地的產品,並向社會公佈詳細檢驗結果。另外,詳細規定銷售商在進貨時必須向生產商取得哪些監管批核文件,對於零售商和批發商之間的交易,也應該詳細列出備存文件的要求。


14. 建設旅遊文明


不斷推進旅遊文明的建設,提高國人出外旅遊的文明水平,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一項重要工作。建議各級政府制定完整的公益廣告宣傳規劃,並提供足夠經費,宣傳文明旅遊信息,揭示各種不文明行為。另外,在小學的德育課程中加強有關旅遊文明教育的內容;因應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風俗習慣和社會規範,向旅客做好文明行為的提示工作;鼓勵旅行社推行文明旅客獎勵計劃。


15. 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近年負責環境評價工作的機構或人員弄虛作假、違規操作的情況嚴重,損害了環評制度的公信力,建議明確法律規定,對在資質問題上或實際環評工作中故意使用虛假文件或提供虛假資料的人員一律追究刑事責任。進一步完善環評程序,規定環保部門須在參考公眾意見後,就每個環評項目發出「環境評價的研究要求」,供環評機構在進行環評及編制相關文件時遵從。


16. 改革空域管理體制


研究建立更好協調軍航及民航對空域需求的統一管理架構,以及相應的管控監測基礎設施,爭取盡快建成現代化的空域管理模式,讓全國所有空域都能在軍用及民用需求之間靈活調用,滿足國防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包括有效緩解民航航班延誤問題,及拓闊民航事業的發展空間。


17. 發展地震預警網絡系統


根據目前的科技水平,人類預測地震的精確度仍然不高,不少地震多發國家已經將減災避險的資源用於發展地震預警網絡系統。建議參考有關經驗,集中資源和力量,在地震多發地區建立比較完善的地震預警網絡系統,並應確保國家和地方的地震監測部門有足夠資源用於相關專業工作。


18. 加強整治過度醫療問題


過度醫療堪稱是內地醫療體制改革領域內的一大“頑症”,嚴重打擊了國內老百姓甚至境外旅客對中國醫療制度的信心。為此,我們建議政府應增加對衛生事業的財政支出,並適當增加醫療衛生從業人員的薪酬待遇,以提高他們的職業使命感。同時政府應認真研究將醫調委定位為恒常的、具有一定裁量權的法定機構,對規範醫療行為和緩和醫療糾紛所引發的訴訟壓力具有正面作用。


19. 推進多功能社區養老服務,完善我國養老保障機制


我國是人口大國,據統計2013年全國老年人口已近2億,老年人口數量迅猛增加,高齡化和空巢化趨勢顯著,給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帶來了巨大壓力,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故我們建議要認清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加強社區養老配套設施建設;整合社會資源,拓寬社區養老資金渠道;推進老齡研究,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長效性。


20. 提高行業准入門檻,遏制房產中介行業之不良歪風


得益於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內地房地產市場近年十分興旺,使很多相關的產業也得到蓬勃發展,房地產中介行業就是其中之一。但現時內地的房地產中介行業仍普遍存在着為客戶提供虛假證明,“吃差價”等弄虛作假行為。政府應鼓勵中介行業成立一些專業委員會,通過設定行業準則和入職門檻,以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同時,各地政府應該依法落實監管工作,才能遏制房產中介行業的一些不良歪風。


21. 進一步完善內地信訪機制


去年底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現時信訪制度提出改革,將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劃歸各級法院處理,以期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社會矛盾。但是,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改革過程中產生許多問題,容易產生司法腐敗等現象,削弱司法的權威性。鑒此,我們希望對信訪改革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一些疑問和建議,促使內地進一步完善信訪機制:設立專責監督部門協調處理既屬涉法涉訴又屬政府問題的信訪事項;對無法有效化解的信訪事項採取一定的救濟措施,化解社會矛盾。


22. 引導社會通過法治渠道解決社會矛盾


目前我國改革進程正處於矛盾高發期。截2012年前,國家信訪局收到的信訪個案連續12年攀升,最高峰時達到每年超過700萬件,進京上訪群眾人數最多時一天超過7000人。為緩解和預防各種社會矛盾糾紛,我們建議要運用法治思維化解社會矛盾,必須恪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社會公平公義;認清社會矛盾的根源,通過各種法治渠道化解社會矛盾;由中央財政統一撥款予司法機構;強化司法是最終解決社會矛盾途徑。


 

新聞查詢:民建聯全國政協委員、譚耀宗主席 (7770 0708)、民建聯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黨團召集人 (9093 6363)


Komentarze


訂閱《建聞》電子版和其他電子資訊

您已成功訂閱

  • Facebook
  • Youtube
WhatsApp Image 2022-07-21 at 10.55_edited.jpg
wechat.jpeg

 3582 1111

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廈15樓

© 2024 by the DAB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