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建聯公布「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結果,市民對本港經濟前景展望轉樂觀

2023年1月26日



一. 調查簡介


民建聯自2004年10月開始,參考了美國密歇根大學歷年來所做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的方法,就本港市民對消費前景的信心定期進行調查。這次是第三十九次進行的調查,以了解市民對本港消費信心的變化情況。


指數內容:

共3個,分別是-

(1) 回看過去1年及現在的「目前狀況指數」;

(2) 展望未來的「消費者預期指數」;以及

(3) 綜觀過去、現在及將來的「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

三項指數均以2004年10月開始時的100作為比較基準。


訪問日期:13-12-2022至29-12-2022

訪問對象:18歲或以上操廣府話的香港市民。

調查方式:以電腦隨機抽取電話樣本,透過真實訪問員以電話問卷訪問方式進行。

成功樣本:862

回應比率:39.8%

抽樣誤差:在95%的置信範圍內,抽樣誤差不超過加減3.3個百分點。

加權調整:調查結果以政府公布的2022年年中香港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年齡及性別分布進行加權調整。由於經加權調整,部份附表並不一定得出相同的總數。

委託調查機構:香港民意調查中心


二. 調查結果摘要


今次調查在政府多次大幅放寬檢疫隔離及社交距離措施,但感染個案再回升至二萬多高位的12月下半月進行。與去年6月份進行的結果比較,是次調查結果,「目前狀況指數」明顯下跌至歷史新低位,但另外兩個指數均有改善,這是由於「消費者預期指數」進一步持續回升,顯示市民預期未來本港復常及經濟谷底復甦的機會已較高。


是次雖然「目前狀況指數」由6月時的83下跌至新低位73,但「消費者預期指數」由上次105升至113,是歷來次高水平,因此「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由上次98回升至101的正面水平,是自2021年6月以來最高位。當中個人財務狀況展望略有改善,但整體看法仍偏向悲觀,反映部份市民的收入或工作狀況仍然欠佳。至於香港經濟前景展望方面,則無論是短期或長期展望,被訪者的保守情緒紓緩程度均較大。


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表示,由於「目前狀況指數」仍然下跌,反映市民近期經濟狀況仍然偏弱,期望新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向香港市民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以紓解市民經濟壓力,亦振興零售餐飲等中小企。


周浩鼎也強調,目前狀況指數下跌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三年疫情蹂躪,經濟處低位,市民的錢也用得「七七八八」,導致「目前狀況指數」仍然偏低。然而由於市民期許對內地通關,香港正式邁向復常,故此對香港未來長遠經濟重拾信心,明顯轉趨樂觀,體現在今次兩個消費者預期指數反彈至高位。


問卷調查期間,雖然本地疫情仍處於每日超過兩萬宗的高位,但政府已清晰表明抗疫不走回頭路的政策,加上有消息指本港會逐步恢復與內地通關。市民期望內地旅客自由行等會惠及香港經濟。但同時亦擔心本地接待旅客能力未能全面恢復,從而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狀況。立法會議員陳學鋒表示,「飯要一口一口吃,否則會啃死」,故他非常支持特區政府現時有序的通關措施,讓社會各方面都能逐步、有序地復常而又減少對市民的日常生活影響。


周浩鼎表示,兩地目前已實施首階段通關及復常措施下,政府應加緊力度重振經濟,促進產業多元化,並開拓對外聯繫及市場領域,讓社會工商各界能迎接更多發展及工作機遇。當局在經貿政策應重視東盟地區的戰略發展地位,包括把香港上市平台擴大為以內地及東盟國家企業的集融資樞紐方向發展,以吸納更多東盟企業來港上市;同時亦應著力吸納海外大型企業及專才落戶香港,推動數字經濟、電子商貿、創新科技以及新型工業化等產業的發展。


三. 詳細結果及分析


(一) 消費者預期指數進一步上升


在今次調查結果中,「目前狀況指數」由6月時的83下跌至歷史新低位73「消費者預期指數」由上次105進一步上升至113,為歷來次高水平,二者合計,令「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由上次98微升至正面101,突破2021年6月水平


今次調查是在政府多次大幅放寬檢疫隔離及社交距離措施,但感染個案再回升至二萬多高位的12月下半月進行,盡管「目前狀況指數」比去年中進一步下跌,但市民的展望情緒卻比上次更樂觀,令調查中「消費者預期指數」高於「目前狀況指數」的結果,已持續出現了第三次。這反映政府最新的復常政策取向,令市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也變得比較正面。


(二) 市民個人財政狀況仍然偏差

是次調查結果顯示,市民過去一年的個人財政狀況「好左」的比重,由上次4.3%的歷史低位僅微升至5%,而表示「轉差」的則由上次36.1%回升至40.7%;至於表示「一樣」就由上次近六成的歷史高位下跌至54.3%。在經過2022年初最嚴峻疫情後,今次調查市民財政狀況表示「好左」的比重有輕微回升,可能與目前勞工市場繼續改善,失業率已大為紓緩(10月至12月進一步跌至3.5%,疫情三年來新低)有關,而表示「差左」的比重則有較大幅度上升,反映許多市民在過去一年的收入與財政狀況,仍因疫情遲遲未止而持續欠改善。事實上,目前最新勞動人口參與比率為58.3%,仍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反映有部份在疫情前的就業人口在疫情期間,因各種原因暫時離開職場的情況,這多少也會影響市民個人財政狀況不夠以前好。


(三) 個人財政展望保守情緒減但仍參差

從受訪者對未來1年個人財政狀況的展望中可以看到,市民的悲觀保守情緒已有紓緩。表示「轉好」的由6月時19.4%上升至25.3%,創出調查歷來最高水平,但表示「轉差」的亦由上次19%上升至22.7%,表示「一樣」的則由上次61.5%大減至52%。這調查結果顯示,在政府多次大幅放寬檢疫隔離及社交距離措施下,去年底市民的悲觀情緒已有改善,不過,仍有近七成半人看法較保守甚至悲觀,當中包括認為自己財政狀況未來會轉差的仍然有所增加,這也是不容忽視的情況,反映在疫情仍未「斷尾」等因素下,市民的觀望審慎情緒以及收入環境的負面因素仍然揮之不去。


(四) 對港長短期經濟前景樂觀看法齊增

對於未來一年的香港經濟前景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重,由上次罕有高位約41%進一步上升至47.9%,創出歷史高位,認為「和現在一樣」的由上次22%略減至20.6%,而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亦由上次約37%下跌至31.5%。隨着政府先後多次大幅放寬檢疫隔離及社交距離措施,包括實施0+3隔離檢疫措施,以至12月29日起,取消疫苗通行證、密切接觸者隔離令、大廈強檢、限聚令、處所入場人數及餐桌距離等的背景下,雖然調查期間感染新冠個案每天由逾萬宗攀升至逾兩萬五千宗,但市民對短期整體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亦進一步紓緩,因此,市民持正面看法的比重比持負面看法相對為高


至於對香港未來5年的長遠經濟前景,受訪者看法亦出現類似轉變持正面看法由上次28%上升至過去較少出現的高位32.8%;持負面看法的比率,由上次近31%減至28.6%;表示「差不多」則由約42%縮減至38.7%,可見市民對香港長遠經濟發展前景的保守情緒也有較明顯紓減,估計這與全球已大致取消隔離防疫措施以及採取復常政策局面,以及對本港經三年疫情後復常將否極泰來的期望有關。


四. 總結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