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建聯到珠海考察預製組件工廠及轉廢為能設施

2023年8月2日


民建聯會務顧問譚耀宗、港區全國政協常委王惠貞、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冰芬、立法會議員葛珮帆、立法會議員劉國勳、立法會議員顔汶羽及沙田支部顧問董健莉早前到珠海考察轉廢為能設施預製組件工廠及珠海生態環保產業園內的轉廢為能設施。今日葛珮帆聯同黃冰芬於立法會舉行記者會,分享考察所得。



世界處理廢物的趨勢就是透過焚化處理固體廢物轉廢為能,走向零碳經濟和零碳排放的方向發展,堆填已經不是可接受的選項。香港的第一個轉廢為能設施將會在2025年落成,但仍不足以處理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所以民建聯到各地考察轉廢為能設施,今次就到珠海考察轉廢為能設施,了解設施的實時監察數據系統處理區內空氣質素的情況,污水淨化的過程和實地體驗轉廢為能設施操作。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冰芬表示,石鼓洲2025年啟用轉廢為能設施的預制組件工廠在珠海,此行有助考察組件製造過程。香港建設轉廢為能設施的硬件上不足夠,第三期設施正物色選址、第一期的興建時間長,二期也可能要在五年後實現,過渡期很長,以致堆填區壓力巨大。加上設施每日只可處理約3200公噸廢物,僅佔垃圾棄置量是百份之二十,需要思考過渡期間如何處理垃圾。她期望港府與內地政府加強溝通,研究落實兩地的合作,亦要加快興建硬件。指對比內地珠海第三期只需要兩年時間,香港要追趕時間,及探討在國家批准下運用內地的剩餘廢物處理量。


黃冰芬提到,珠海巿斗門的兩期轉廢為能設施,已分別在2016年和2020年營運, 綜合處理垃圾量是每日3000公噸,可供應3億度電,焚燒垃圾量與石鼓洲設施相若;垃圾焚燒產生的飛灰只有3%,對比香港石鼓洲的大約10%,可見國家現今的技術先進。珠海亦正在興建第3期,新增兩個焚化爐,各焚燒垃圾量是1000噸。另外黃冰芬提到,石鼓洲設施興建時間超過10年,花費140億,成本大部分來自深海地基的建造,希望未來能減少建築的時間和金錢。她提到隨著技術上愈來愈先進,污染大幅減少,2016年建成的T · PARK的污泥處理廠,是集處理汙泥,發電,教育的功能一身,可見新技術是可安心使用,減輕市民憂慮。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兼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表示,香港有目標要在2035年實現零廢堆填,時間緊迫,而現時每日的都市固體垃圾為11,000公噸,但兩期的處理量亦僅7000公噸廢物,期望第二期可加大處理量。此外,第一期轉廢為能設施的興建興建時間長,技術可能落後,例如會剩餘10%的飛灰需要堆填。較北歐的2%、及惠州和珠海的3%為高,飛灰由於集多種重金屬和污染物,需要進行固化/穩定化後進行填埋,政府應考慮如何可以降低飛灰。


另外,垃圾焚燒後產生的渣、灰、水亦可以廢物利用成為環保磚。她建議當局要進一步交代第一期的技術有沒有改善空間。參考珠海第一、第二期能處理3000公噸垃圾的焚化爐,每期僅需約1年2個月就建成,兩期總投資額亦只涉約17億人民幣,認為政府可以充分參考經驗,未來興建的轉廢為能設施可以用「最新的技術、更低的價錢、更高的標準、更快的速度」。


另外,葛珮帆亦指出以往有居民對焚化設施有傳統的負面觀感。就此,她提到曾到惠州參觀轉廢為能設施環境園,指園區採客家古堡式設計,外形美觀,已發展成內地AAA級的旅遊景園,轉廢為能設施能每日處理4600公噸廢物,無煙無味無害,值得香港參考。而珠海的設施由法國設計師設計,外觀像藝術博物館,參觀者可以透過玻璃看焚化過程,無味,無污染,環保美觀,當區居民不會反感。她亦提到期望政府可以多做宣傳,令市民了解轉廢為能設施的最新技術。


葛珮帆亦建議香港三期轉廢為能設施興建好後,可把新界堆填區現有的廢物挖出焚燒處理,釋放土地令北部都會區有更多土地運用。她提到,珠海的垃圾處理量的預算比人口增長快,預早建成焚化設施,有多餘的處理能力,兩地政府可以探討合作可能性,短期處理香港部分的廢物,讓珠海能物盡其用,盡用產能焚燒廢作再生能源,而借用臨近城市焚化剩餘用量,要得到國家批准,強調只是中期的權宜之策,不希望内地居民產生誤會。


新聞聯絡: 葛珮帆 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立法會議員 9031 7995 黃冰芬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5164 1238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