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建聯向教統局建議發展香港教育產業

2005.02.25


民建聯主席兼教育政策發言人馬力、教育政策副發言人張國鈞及教育政策小組成員陳浩榮,今天上午向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提交民建聯的香港教育產業化建議報告書。


該報告書建議特區政府積極發展香港的教育產業,擴大招收國際和內地學生來港升讀專上課程,令本港專上教育不單成為本港產業之一,並透過國際化,提升成為區內的教育樞紐。


李局長對報告提出的內容及建議表示完全認同,整份報告書的方向與當局計劃推行的專上教育國際化是一致的;並讚賞報告書內容資料豐富。李局長又認同,香港的高等教育極有優勢吸引內地學生來香港升學。


民建聯認為,目前香港擁有八所高等院校,學術風氣良好,匯聚了世界各地學者在此進行研究,構成發展教育產業的重要資本。而香港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與內地和東南亞地區的社會相似;教學語言以英文和中文為主;加上本港建有先進的通訊基建,我們相信,若香港能多加利用這些優勢,極有條件發展教育產業。


就此,報告書提出兩個方面共20項建議,重點建議如下:


1. 當局盡快將非本地學生的比例限額提高至至少15%,並長遠提高至20%。

2. 向非本地學生收取高於邊際成本的學費水平,約七萬至十萬港元。

3. 為鼓勵內地學生來港升學,當局在入境政策方面應有所放寬,例如簡化申請程序及加快審批時間。

4. 為方便內地和東南亞學生來港升學,在不影響本地人士就業情況下,容許非本地學生在課餘做兼職工作。

5. 檢討非本地學生畢業後留港工作的限制,應以方便非本地學生留港工作為前提。

6. 當局應積極推動成立半官方或非牟利獨立機構,以便在海外和內地促進香港的國際教育服務。

7. 當局應設立多項獎學金,鼓勵內地和其他地區的優秀學生來香港升學。

8. 建議特區政府與資助院校和其他專上院校共同制訂招生策略,在香港以外的地方舉行大型的招生活動。

9. 當局應提供貸款及土地予公營院校,協助有計劃取錄大量非本地學生的院校,增建校舍和宿舍。

10. 當局應鼓勵教育機構發展自負盈虧式的高等及專業教育服務。自負盈虧學位程度課程,招生對象不應限於本地人士,也應包括國際學生和內地學生。

11. 當局應鼓勵院校發展出口教育,並鼓勵高等院校和專上院校加強與內地教育機構合作,在內地開辦更多迎合內地人力市場需求的專上程度課程。

12. 特區政府可考慮成立一所私營高等院校,為亞太地區的學生提供優質的高等教學和研究服務。

民建聯計劃今年稍後時間將報告書的內容向內地教育部門提出。


 

新聞查詢:民建聯主席馬力 (7770 0137)、張國鈞 (9681 8757) 、陳浩榮 (9028 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