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建聯回應「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第一次諮詢

2016.10.31

前言


1. 香港回歸祖國已接近二十年,近年反而不斷滋生出激進的分離思想,有人公然主張香港建國,或香港自決,亦有人憑空想像,說香港是一個民族,甚至不惜公開以粗言穢語侮辱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民建聯認為,這絕對是與青年人或部分香港人對歷史、國情缺乏認識有關,也和目前香港中學的中國歷史教育體制缺陷有莫大關係。事實上,目前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學仍然沿用1997年時的課程綱要,多年來未作修訂,實在是落後於形勢。因此,我們歡迎政府就相關課程的修訂進行諮詢,以下為具體意見:


加強初中中國歷史教育


2. 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有其過去的歷史,國民透過學習和理解這些歷史,不但可以做到鑑古知今,更能借此培養出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但目前的課程設計顯然達不到這個目的。

3. 民建聯今年10月份就初中中國歷史科的問題進行了電話問卷調查,向530名市民收集意見,有七成(69.1%)市民認為初中學生的中國歷史知識不足夠,接近八成受訪者(75.6%)表示贊成加強中史教育。因此,我們認為現時的課程內容有必要加強,而且應適度增加授課時數,讓學生能有充足的時間研讀中國歷史。


加入香港和近代國情的內容


4. 現時課程內中國近代和香港歷史部份的學習非常不足,即使課程大綱以詳近略遠為原則,教師仍然主要教授古代史,而對近代史則多數略而不教,或教得甚為簡略。

5. 至於香港史部份,現時的課程大綱中,在附錄部份載有「香港史事年表」,但並没有列入正式的課程內容,不少教師亦都略而不教。所以這個「香港史事年表」好多時是有等如無,學生只能從其他人文及社會學科認識香港,而且亦只能流於表面,無助於學生探討自古以來香港與內地緊密的互動關係。

6. 是次諮詢文件建議將初中中史的課程範圍由以往比較偏重古代史,調整為「古今並重」,以及在不同時期都正式加入「香港發展」部份,涵蓋香港及香港與內地互動的史實,讓學生明白香港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

7. 這些建議與我們一直要求的改善是相符合的,能令年輕一代從不同角度更客觀、理性地和有系統地認識中華民族的輝煌發展歷程,以及新中國近年的長足發展,並從而認識到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份的歷史事實,所以原則上我們都是支持。

8. 至於具體應增加什麼內容,則希望政府能虛心聆聽前線教育人員的意見,盡量取得共識才去決定。另外,在剪裁不同的主題時,亦應注意之間的連貫性和合理性,讓學生更容易去理解中國歷史。


獨立成科及必修


9. 民建聯一直要求初中中史獨立成科,這個建議正是針對目前初中中史課程被允許分拆,與世界歷史或其他人文學科合併教授的弊端。

10. 這些所謂創新的中史教學模式不但没有增加中國歷史的部份,還要加入其他學科的知識,表面看是加強分析比較,其實質是把中國歷史當作一門冷冰冰的純粹的知識來看待,完全無視了學習本國歷史時那種同喜同悲,民胞物與的感情,這根本不容易令學生培養出對中華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絕對是開中史教育的倒車。

11. 允許初中中國歷史分拆,與其他人文學科合併教學,表面上是靈活自主,實質上是零散雜亂,缺乏理念。目前政府的「合併成科」原則,就是可以不獨立成科。「選修科」就是「可修可不修」,如此「名不正、言不順」,實在不利於中國歷史的教學,所以我們是反對的。

12. 韓國政府就十分重視本國歷史的教學。過往雖然長期將本國歷史列入社會科,但到了2010年,則決定將韓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從社會科目中分離出來,合併成新的歷史課程。更規定從2012年開始,將韓國史定為高中的必修課。韓國的經驗是值得香港效法。

13. 事實上,如果中國歷史没有獨立成科,即使課程內容如何改革,都難達到加強國民教育,令學生全面認識中國歷史的目標。所以我們要求政府規定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及將之列為必修科目。事實上,民建聯早前的調查亦顯示,有七成受訪者(65.4%)贊成初中中國歷史課程要獨立成科,六成多受訪者(64.4%)贊成列為必修科。

總結


14. 期望政府正視近年初中中國歷史教育的弊端,虛心聽取各持份者的意見,從速作出優化,讓新生一代加強對國史國情的認識,真正瞭解自己的民族。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