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9
政府今日公布《香港清新空氣藍圖 2035》,闡述至二○三五年提升香港空氣質素的挑戰、目標和策略。民建聯對此表示歡迎,空氣污染是世界上第四大導致過早死亡的主因,每年約造成700多萬人死亡,而長期暴露在空氣質素較差環境或令人更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嚴重者更會引致肺癌,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政府繼2013年《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17年進度報告,再次推出藍圖 2035是承先啟後的表現,亦合符國際組織有關推動疫後經濟「綠色復蘇」的趨勢。
民建聯環境事務發言人葛珮帆表示,發展綠色創科改善空氣質素是全球各地正在追求的目標。事實上,本港部分大學已於過往自發進行科研,追蹤空氣污染黑點,但欠缺政府積極參與,局限了成效。政府是次提到主動帶頭,採用嶄新技術儀器,實時監測VOCs及微細懸浮粒子的成分;進行地區空氣質素監測,識別污染物分佈;利用微型感應器監測室內外空氣質素;開發智慧空氣質素監測系統,結合物聯網、人工智能、智慧燈柱等,向大眾提供更細緻的地區空氣質素資訊,雖較遲緩,但總算是具擔承的表現。
她補充,政府提到繼續推行車船減排措施,惟沒有提出確切舉措,未夠積極。而綠色運輸亦是舊調重彈,電動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車實施日期太緩慢,亦沒全面落實智慧交通燈系統等智慧出行措施的計劃及時間表,令人失望。
本身是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的鄭泳舜補充稱,認同藍圖中優化地區空氣質素監測系統,識別污染物黑點措施,期望市民只需要透過應用程式,可獲知所在區域哪裡是污染黑點,特別讓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市民透過手機程式的資訊,從而決定是否出行或改變出行路線。
鄭泳舜亦認同更多潔淨能源的應用,用更短時間取代燃煤發電。不過,他認為當局鼓勵電力公司發展新低碳能源時,必須同時控制兩電收取的電費,是市民可負擔的水平之內。
惟葛珮帆和鄭泳舜指出政府是次並未有太多著墨於本地應對臭氧問題,據悉,去年路邊監測站的平均二氧化氮及懸浮粒子水平,仍超出世衞最嚴謹標準60%至90%。誠然,減少臭氧並不能依靠單一地區減排,但當局未有提出具體措施解決方法仍是不爭事實,如何向世衞《空氣質素指引》最終指標的目標邁進仍有待政府進一步釐清。
此外,他們亦認為政府在應對突發事件引致的空氣污染須作出改善。早前長沙灣對出海面貨船大火,以至燃燒大量金屬,引致附近市民不適,今早青衣又出現廢鐵回收場起火,面對污氣毒煙襲港,官員需檢討現時緊急應變機制,期望新的資訊系統,亦能兼顧發放這些涉及空氣質素受影響的緊急訊息。
民建聯亦要求政府各部門做好協調工作,應對空氣污染。各局以往權責不清,往後須做好協調工作。在繼續強化區域合作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到要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實施珠三角九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政府須與其他城市緊密合作,做好統籌及協調區域空氣質素政策,以及減排目標。
葛珮帆和鄭泳舜期望政府重視上述建議,並與社會各界持份者緊密合作,才能真正達到「健康宜居‧低碳轉型‧比肩國際」的願景,以持續改善香港空氣質素,把香港締造成宜居低碳的國際城市。
新聞查詢:
民建聯環境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葛珮帆 (9031-7995)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立法會議員鄭泳舜 (6373-1979)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