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7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就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發表的報告,今天發起請願行動,要求增加全日及長全日制幼稚園資助,減輕雙職家長的負擔,並要求加強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學童,照顧他們的需要。
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五月份發表的報告,報告內提及為全日及長全日制幼稚園提供資助,惟資助額覆蓋率低,未能為雙職家庭提供充分支援。另外,對於為有特殊需要的幼稚園學童提供額外支援,也沒有具體的落實方案,難以適切照顧他們的需要。民建聯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增加全日制的資助
報告建議全日制幼稚園僅較半日制多獲25%至30%資助,未能涵蓋的開支則由校方向家長收取學費補貼。既然委員會認同有需要透過改動長遠的幼稚園學額規劃標準(每1000名幼兒設730個半日制和250個全日制學額,改為500個半日制和500個全日制學額),為何在資源上未能作出更大承擔,實有自相矛盾之處。民建聯建議當局增加對全日制幼稚園的資助(相較半日制的比例應增加),讓全日制家長獲得的資助,享有貼近免費教育的優待,減輕他們的負擔,也讓家長有合適的選擇。
(二) 為長全日提供充足資源
佔香港非牟利幼稚園三成的長全日幼兒學校,除了具教育功能之外,更照顧兒童全面成長及均衡發展,幼兒有更長時間留在學校,能在群體生活中建立良好的自理、自律能力,以及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及與他 人相處的品德和態度;加上長全日服務為基層家長提供教育和照顧並
行的幼兒服務,令家長能安心工作,有助釋放勞動力,因此,民建聯強烈要求當局肯定長全日服務的需要,並在資源調撥上能充份反映對長全日服務的肯定,確保長全日服務的家長所獲得資助不遜於半日制。
(三)加強對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支援
報告建議設立一個跨部門的平台,就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幼童提供意見,並建議縮短輪候評估服務的時間,增加康復名額,以及加強在職幼師的培訓,民建聯認同方向正確,然而,當局為取錄多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的學校,所提供的資源十分有限(資源較取錄多名非華語學生所獲得的資源為少),令人質疑當局缺乏承擔。
民建聯一直要求當局為貫徹「及早識別、及早介入」的原則,為幼兒的福祉作出更大的承擔,全面支援學習差異的幼童。然而據業界的估算,現時有約二萬多名有特殊學習的幼童入讀幼稚園,而仍有為數不少的潛藏個案及輪候個案沒有得到任何支援,未能有效落實「及早識別、及早介入」的原則。為此,我們建議:
1.增撥資源,加強各類支援服務;教育局、社署和衞生署三個部門應盡快理順有特殊學習需要幼童的服務,縮短幼童評估及輪候接受服務的時間。
2.設立專業團隊支援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幼稚園;盡快交代即將試行的「到校復康服務」詳情,並為設立專業團隊提供到校支援服務作更長遠的規劃;專業團隊應有語言治療師、幼兒教育專家、教育心理學家等,有關的專業團隊將協助老師向校內的學習差異兒童給予適當的指導,以貫徹及早介入的原則。
3.為有學習差異的幼兒家長提供支援,包括資助他們為子女安排的教育心理診斷和支援服務。同時,加強向家長提供心理支援,以及提升父母照顧和訓練這些幼兒的能力。
新聞查詢: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 洪錦鉉 (9787 604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