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1
教育局於本年五月公布「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文件,建議全港學校把該科目列為必修科,小學於明年九月起推行,中學則在2013年推行。自該諮詢文件推出後,社會意見反應不一,亦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就此,民建聯經過深入討論後,提出如下意見:
一.認識祖國 有利青年發展
特區政府建議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作為必修課,民建聯支持有關做法,認為此舉是香港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應有之義,亦是特區政府應盡的責任。香港在回歸祖國接近十四年,特區政府此時才建議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列作學校必修課,其實已是後知後覺。
在全港學校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事實上,加強香港的國民教育,是有助青年人的個人發展。中央政府一直鼓勵和歡迎香港的青年北上發展,因此,香港的青年應加強認識國情,為將來貢獻國家作好裝備。若我們不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工作,相信只會窒礙年青人的發展。
特區政府除了通過升國旗、唱國歌、培養民族觀念和感情之外,也要深化教育方向,多從實際內容出發,協助年青人認識國情和國策,以至國內不同範疇的最新發展等,以配合他們未來的發展需要。
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與內地的聯繫越趨緊密,加上內地正處於十年發展的黃金期,發展前景和空間很大,需要大量人才。中國的未來包括香港,都寄托在年青一代的身上。
因此,在學校引入「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將進一步整合國民教育,讓學生更有系統地認識國家,並持續性地培育品德及國民素質,包括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民建聯認為是有必要性的。
二.提升學生品德及國民素質
新公布的課程指引提出五個學習範疇,包括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和世界;該五個範疇看似互相獨立,但實際上卻是環環相扣,因為個人良好道德品格的培養,是建立優秀國民素質的基礎,是有助推動國家向前發展。若學習範疇只有個人、家庭和社會,而缺乏國家和世界的內容,則失卻設立新課程的意義。我們相信,促進全人品德發展,便是提升國民素質,故品德與國民素質兩者是有密切關係的,是分不開的。
新課程的內容,不單是知識的傳授,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就是培育國民身份的認同,協助建立學生個人的抱負和理想,以至對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由於設立該科目意義重大,故民建聯支持把該科目定為學校的必修科目。
三.統整課程內容和課時
若把新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課程,與目前的學校課程作比較,便會發現新課程內容,與現行其他課程有所重疊。例如,小學的常識科、初中的生活與社會科、綜合人文科、宗教教育科,以及高中的通識教育科等,學生已可從不同層面及角度,認識國家的歷史、文化與國情;亦有內地交流學習經歷,藉真實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但然而,新課程指引並沒有交代如何與現行散落在不同科目所灌輸的公民、國民及人權知識互相融合,令學校老師難以作出取捨。
民建聯認為,為免課程內容重疊,當局宜檢視其他科目在德育、公民和國民等知識的內容,研究把不同科目的相關內容重整,以及重整課時,使新課程與其他課程更能互相補足。
四.加強老師的培訓
新課程的學習模式,是要透過讓學生參與、討論、判斷和反思,從而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老師需採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例如在國家範疇的學習目標,要認識國家發展面對的困難、掙扎,以及值得關注及改善之處等。因此,老師除了要掌握課程基本知識之餘,還要正確引領學生培育情理判斷和理性負。故此,民建聯建議政府設立課程專業團隊,向老師給予適當的培訓和支援,並鼓勵學校邀請熟悉國情的專家和學者,到學校作演講嘉賓,加深學生對國家現行問題的理解。
五.加強中史教育
另外香港回歸後,學校實行的中史科,可以以四種模式落實,一、是中西史合併;二、將中史以學習元素的形式融入綜合人文科內;三、校本發展;四、繼續現存的獨立科的形式存在。結果中史科的課時被大幅壓縮,內容被隨意分割,課程編排支離破碎,影響了中國歷史教育的推行,令新一代難以全面和有系統地認識國史。
因此民建聯認為,教育當局應該因時制宜,保留國史獨立成科,並將課程範圍擴闊至包括更多近代歷史,以至最新國情,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國家的近年發展,作為傳統國史教育的「補底」措施,也為他們將來成為一個認識國家,了解國情的中國人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