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激情展開 妥協告終

2014.10.02

「佔中」啟動後,示威者堵塞金鐘、銅鑼灣、旺角和尖沙嘴的主要馬路。筆者理解他們的民主訴求,也尊重他們的集會自由。不過,整個運動在沒有人可以掌握的情況下,如此日復一日,將何去何從呢?既然「佔中三子」都表示運動發展至今已不由他們領導,他們又何以繼續「代表」集會人士向政府提出各種要求呢?示威者暫時無意散去,受影響的商戶和市民繼續受影響,香港的警力繼續被消耗,最終會發展成一個怎樣的結局?


最近,新加坡學者鄭永年教授發表了一篇題為《激進化政治及其結果》的論文,不妨在此分享一下。鄭教授指出,近年亞洲地區出現了激進政治的潮流。這類激進政治可以動員群眾,但動員之後卻往往不能達到它的初衷。鄭教授分析了箇中原因,文章的結論是這樣的:「如果激進主義者多一些現實主義感,就可以做更具現實性的選擇。不過問題在於,如果激進主義者具有了現實主義感,他們就不再是激進主義者了。儘管人們並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但歷史從來就是這樣的。政治永遠使人糾結。」


示威者知道始終要離開


目前,相信很多示威者的想法是佔據到不能佔據為止。正如電視台曾訪問一名示威者,她表示佔到就佔,佔不到就走。矛盾之處,在於他們知道始終要離開,卻不希望這一刻來臨。這種心理上的強烈矛盾造就了「政治永遠使人糾結」的道理。


「佔中」表面上是集體運動,實際上示威者各自進行自己的事情,而各人之間又不斷互動,以致任何勢力都難以完全掌握他們。結果可能比各自預期的好,也可能比各自預期的壞,但甚少達到各自預期的結果。對此現象,一九九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有豐富的論述。最著名的例子是大學講廳座位:謝林發現學生總是喜歡坐在後面和間隔地坐下,從而形成一個由後至前、中間留有很多空位的座位布局。也就是說,學生之間並沒有約定如何選擇座位,也許沒有人想要這個結果,但當每個人的獨立意願互動起來,便會產生某一種集體結果。我們常常看到集體結果而忽略當中複雜的互動。無論是政府還是「佔中」的領袖(如有),都應該仔細咀嚼當中的奧妙。


叫價愈高不利解決事件


世上沒有永遠的政治運動。多數都是激情展開,妥協告終。目前,理想和現實的距離尚遠,「佔中三子」的「叫價」愈來愈高,不利解決事件,也反映出他們無力領導的事實。最終必須由願意解決事件的人來領導。而在這個人未出現之前,示威者應該體諒需要緊急服務的市民,讓出行車道予緊急車輛通過。最後,筆者呼籲各方保持克制,盡量配合警方的工作,凡事以安全為先。


 

刊於星島日報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克勤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