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7
「佔領中環」行動將於下月九日舉行首場商討日,發起人戴耀廷表示,商討日主要是定出議題如「公民抗命」概念、何謂「非暴力」技術問題及是否由立法會議員策動所謂「公投」等,似乎是在醞釀市民積極參與有關行動。
誠然,商討日的理念源於兩位美國學者,惟當中的關鍵是必要達致全民參與及凝聚社會共識。戴耀廷表示首場的「佔中」商討日,估算約有六百名參與者。當中的五百名是獲邀「團體」及「人士」,絕大部分包括泛民陣營等組織,餘下約一百人是由隨機選出市民參與。根據戴耀廷所述的「佔中」四階段,首場商討日具有指標性意義,其中所討論的議題就為日後是否進行「佔中」行動埋下伏筆。
首場商討已「既有立場」
說到這裡,讀者不難發現,首場商討日所要討論及定下的議題是由當中已佔六分五的泛民主派作主導,變相進入關鍵的「對話期」,是拋出「既有立場」的結論,而非所說「醞釀」並達成社會共識以討論普選進程,因此,可預見不論戴耀廷最後所歸納的決議及推薦普選特首的方案如何,其實是完全沒有任何社會共識的成分,亦無意就邁向普選的步伐進行理性討論,顯現引發「佔中」行動才是其根本目的。
筆者早前在中環乘坐計程車往返辦工地點,與司機張哥在言談間論及「佔中」行動,當中張哥的一段說話令筆者感受頗深 :「我無意理會佔領中環所帶來的效益,我只預感當日參與者集結、封路、失控及衝擊的場面,嚴重影響市民生計,亦會危及非參與者的人身安全,到底是佔領中環抑或癱瘓中環 ?」
然而,張哥的擔心不無道理,回顧近年由社運人士及泛民主導的群眾集結行動,總離不開呼喊口號、集結抗議繼而突圍衝擊,爭取媒體注意,而由於社會行動的性質已大不如前,不再由政黨、團體或組織發揮主導性作用,反之滲入許多個別的社運人士參與其中,另具有激進意識的社運人士是不可估量的變數,其破壞力足以令整個「佔領中環」的行動完全顛倒。因而並非戴耀廷口中的「理性」與「和平」,再者,戴耀廷雖然有警告參與者要有「被檢控」的後果,似乎在為行動存有變化的情況作出開脫,惟作為學者的戴耀廷似乎低估「佔中」行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今日肯定「佔中」行動的認受性,即是否定「理性討論」提升民主質素的價值觀。若然行動被鼓動成風潮,勢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破壞力,長遠而言,必然重挫香港的穩定與發展。日後任何大小政策均被上綱上線,「佔中」行動成為日後爭取利益的「必需品」。香港人,你承受得起嗎 ?
刊於星島日報
青年民建聯委員、民建聯離島黨團社區幹事 羅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