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立法會會計界功能組別的參選者提倡「做大嗰餅」

2016.09.10


早前有參加立法會會計界功能組別的參選者提倡「做大嗰餅」,卻給網上人瘀為「做大嗰餅,因住啃死」!難道提倡「做細嗰餅」才對?以便減肥?


其實,不管什麼時候,都不應放棄可以「做大嗰餅」的機會,否則安能養活來自四面八方的新舊就業大軍?


日前閱本年度七至八月份的英國特許會計師公會(ICAEW)月刊,報導了英國會計師可為人提供遺囑的認證(Probate)服務,且業務和收費都不俗。可謂是傳統會計業務的新領域也。且撮其要點介紹一下,看看香港同人可有發展之機?


ICAEW規定,要當此職,需向其申請取得證書一張才可。記憶中似乎未見香港會計師公會對此有何說法,或有何規範。若是好撈,同人當趨之若騖也。


由擁有會計師資格者出擔此任,對客戶有甚多好處。不光是不交冤枉稅而已,而是在當事人已逝之情況下,如何依據不齊全檔案記錄,把屬於他或她的財產一筆一筆算清,并且一件一件地攤開來,讓家裏人一目了然,把遺漏減至最小。這需要運用核數師的看家本領去Go behind the entries,眼觀Debit,心想Credit;一方面有擅處incomplete records的超凡功力,再加上專業的professional skepticism,可從按月或按年支出的費用單中發掘出原來此款是一筆持續投資。


近年香港人的身家比以前豐厚。擁有樓宇或一筆大額存款者大不乏人。其中更有為個人退休或身故買下一份甚至多份儲蓄和意外計劃者。


這些資產因為種種原因,不一定為家人所知其下落。又可能此君猜疑成性,心有所寄遂難得坦蕩,故意把文件收收冚冚,放在櫃桶底或是另設保險箱也說不定。有「二廠、三廠」之顧慮者還當另作考慮。時間一過,已陷於老人癡呆,不復記憶。自己想找也找不到了。


還有一些是只有會計師才能提供的服務,例如資產中有上市公司發給的認股權證等。供還是不供?供後即賣還是只賣權證算了?如供股涉及用款,需向銀行借貸才可應付,那借還是不借?以何為抵押等。


有些人以為香港已取消遺產稅多年了,所以處理遺產話咁易。其實不然。遺產管理處官員還是一絲不苟地查看各種文件的,因為一不小心,錯把遺產pass給了不該持有的人,他日會畀人告到甩褲也。


去年民建聯曾在多個地區以其律師會員為居民提供設立「平安紙」的服務。此紙即是遺囑。從坊眾排隊承詢可見今日的老人家已不再有此避忌了。


筆者覺得,即使不正規地立一張平安紙,也得為家庭成員做點準備,以免到時倒瀉籮蟹也。最簡單的也要設一個box file。冠之為「家庭資產」登記簿,把老人家名下的樓房、存款、股票、保險和儲蓄計劃及其他有價值者放入。由一位德高望重且信譽良好之家族成員看管。每年update一次亦可。


此簿應放在家中一處人人皆可望得見或知其存放地點之處,以免到時尋覓時費周章。


簿中還需為上稱之資產配上有關聯絡人之資訊,如樓房經紀、銀行負責人、股票經紀、保險經紀或其他提供理財服務的人的姓名和電聯通訊,包括會計師和律師的名片等。如有關投資是在香港境外進行的,如內地或美、加各地,更加要有當地專業人士的聯系。


老人家也應在有空閒時為家人解說一下其中的詳細情況。須知到時資訊不齊全,只會益了不知誰人。以前到銀行核數時,曾見過一些「死戶」的說法。即是說有些賬戶不活動多年,地址改了沒通知,多番聯絡也找不到。這些賬戶可能最後就被撤銷了,或者把餘額轉給慈善機構,或劃入一個大「垃圾桶」,即把此類賬戶撥至一角落,別與正常賬戶混在一起算了。

不知香港可否發展出這樣一類業務?


若依個人理財的角度去看,不是無可能。資產或理財的管理已自成一業,為之配上本文所稱之業務,也是順理成章的。


若上稱的老人家,其資產總值中,還有股權投資的,則這些投資在出事之日值多少錢還需計過才知。如果不讓會計師插手,誰可為他/她搞掂呢?


 

刊於 信報

香港執業會計師 馮培漳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