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6
新一屆特區政府於今年七月履新,不同政策局局長已正式上任。民建聯今日下午舉辦「與民同心創新局——與教育局局長對談」活動,邀請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先生出席,就未來的施政方針交流意見。活動由民建聯教育事務發言人張國鈞主持。交流會開始時,民建聯向局長提交對教育局未來施政的期望(見附件) 。
張國鈞於席上提出了十七點建議,包括建議當局應考慮透過引進多元教學模式和優化DSE制度,以改變現有的「應試文化」及過度操練的弊病。為配合全球的教育趨勢,張國鈞期望當局增撥資源推動STEAM 教育和職業教育,長遠而言,建立有香港本地特色的優勢課程。對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當局應加強支援有學習差異學童和少數族裔。同時,強化中史教育以增加青少年的國民身份認同。有關建議獲得局長正面回應。
此外,針對近年不少的學生自殺個案,民建聯對此表示關注並要求當局聚焦處理問題,加強正向生命教育,局長認同有關憂慮並表示會與部門積極了解情況。
民建聯未來將會舉行另外兩場與局長對話,分別邀請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民政事務局局長進行對話,就政府施政繼續交流意見。
《致教育局局長五年工作規劃建議書》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
教育是社會最重要的投資,政府必須重視,投入足夠的資源,以及提供全面的支援。目前香港的教育存在各種問題,包括教學資源不足、學童學習壓力太大、以及高等院校學位短缺等,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正視。民建聯一直十分重視教育,在聆聽社會各界意見和充份研究後,提出多項建議,期望教育局長在新一屆特區政府的五年施政期內能夠吸納和落實,從而提升本港的教育質素,培養更多人才,讓年青一代能快樂成長。
重點建議︰
1. 推動多元教學
檢討教育制度、課程設計以及學校收生準則,扭轉固有側重考試成績的想法,藉以改變現有的「應試文化」及過度操練的弊病,減輕中小學生的功課及考試壓力,推動全人教育,啟發創意,培養多元志趣和技能。探討官/津學校在推行DSE以外引入各種創新教學方法的可行性,例如Montessori, Waldorf, forest school, Reggio Emilia , design thinking, project-based, steam, IB, experiential learning等等。
2. 優化DSE制度,增加國際認受性
在研究推行多元化教學的同時,維持以DSE課程為本地教育主軸,惟應持續優化DSE課程,令其成為國際上獨當一面的教育考核制度之一,可與世界其他優良教育課程並駕齊驅。
3. 加強支援有學習差異學童
現時學前階段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童是由社會福利署負責提供支援,而學童階段則由教育局負責。由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越早獲得識別及提供治療,成功矯正的機會愈大,因此我們建議由教育局一併統籌支援學前和在學階段的學習差異學童。除了繼續增加資源擴大在學前教育層面推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亦應研究將現時在中小學設立的SENCO常額職位,進一步推廣至收錄較多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幼稚園。
除此之外,特區政府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家庭亦應考慮提供專業治療以外的其他支援服務,包括推動地區組織、學校、非政府組織、社工、家長等在社區的有機聯繫,共同為特殊教育需要家庭提供日常支援,使特殊教育服務從幾間專業的非政府組織擴大至社區。
4. 加強支援少數族裔教學
資助任教非華語學童的老師修讀相關課程,例如教育碩士課程(中文第二語言教學),或高級教育研究證書中文第二語言教學課程。並支持主流學校聘用少數族裔助理及文職人員,加強家校合作和溝通,讓少數族裔學生更易融入主流學校生活。
5. 強化中史教育以增加青少年的國民身份認同
鑑於政府早前已同意將初中中國歷史變成獨立必修科,並擴闊課程範圍,涵蓋更多近現代歷史及香港與內地的互動關係,我們認為應盡快貫徹執行決定,透過中史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更客觀和理性去認識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以至中國近年的發展,藉此增加年青一代對自己國民身份的認同。
6. 支援STEAM教育
增撥資源推動中小學的 STEAM 教育,以配合全球的教育趨勢,裝備學生應對社會及全球因急速的經濟、科學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具體可以參考內地或美國等地推動科學實踐學習的經驗,外判給私人公司設計一些有趣味的科普課程,著重自己動手體驗或實踐為主,例如設計機械人、寫手機apps等,從而培育兒童對理科或科研的興趣。
7. 建立有香港自己特色的優勢課程
全球發達地方均發展本地特色的教材及教程,例如新加坡的Maths、日本的環保品德教育、台灣課堂上着重實際體驗、北歐的自然教育等。政府可研究成立配對基金,推動發展一些有香港特色的主題教學內容,例如香港中西薈萃文化、歷史、本土藝術、廣東話研究等,再透過共享教材,以建立有本地特色的教育課程,甚至可以輸出至海外。
8. 推動職業教育
研究參考德國推行「雙軌職業教育制度」的經驗,鼓勵學院與企業合作推出雙軌制的培訓計劃,容許學員部分時間到學校學習理論與通識課程,部分時間到企業學習實務操作,讓學員能同時獲得「工作經驗」與「學歷認可」,並確保學員所學技能正是業界所需。
9. 加強正向生命教育
近年學童自殺問題愈受社會關注,政府應增撥資源以加強學生的正向生命教育,加強學生抗逆能力,協助學生學懂情緒管理、疏導負面情緒和鞏固自信,並盡快為每間學校設立「守門人」,及提供足夠資源和配套,亦需改善教育心理學家的人手安排。
10. 加強家長教育
家長作為教育的持份者之一,對學童的發展至關重要。政府應增撥資源,為每間學校設立常設職位,以加強家長教育,及加強支援家校合作事宜。
政府亦應在家教會外的社區層面,廣泛宣傳正確的家長文化和教育,從而改變過度競爭文化,及重視兒童的快樂成長。政府也應建立全面的家長支援網站,讓家長們分享育兒經驗、心得、招募成為義工、交換課本物資,通報學校情況等。
11. 促進制服團體發展
增撥資源及鼓勵青少年加入制服團體,以加強青少年團隊合作和關心社會的精神,以及改善其待人接物方式,幫助健康成長。
12. 改善校舍硬件設施
目前部份校舍因年代久遠或缺乏經費,令到整體的硬件設施低於標準。政府應檢視實際情況,評估學校進行維修及重建的需求,並從速作出改善。亦需預留足夠的土地作幼稚園校舍用途,包括增加在公營房屋中由政府擁有的幼稚園校舍。另外,政府亦應將空調設備列為資助學校的標準教學設施,並撥款予中小學安裝空調設備,從而改善教學人員和學生的學習環境,以及減輕學校和家長的財政壓力。
13. 優化優質教育基金運作
進一步簡化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撥款的程序,以鼓勵非牟利教育機構善用基金提供的資源。具體包括進一步提高微型計劃的撥款上限,及簡化相關程序和要求等。
14. 建立幼師薪級表
盡快建立完善合理的幼師薪級表,為資深幼稚園老師的薪酬提供合理保障,並為幼師建立全面的專業發展階梯,引導幼教團隊邁向專業,提升幼稚園質素。
15. 增加對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的資助
雙職家庭日趨普遍,故對全日及長全日制幼稚園的需求亦不斷上升。政府應盡快全面落實15年免費教育,提供更多全日制和長全日制幼稚園學額,確保長全日制學校有充裕的資源以持續經營,逐步提升幼兒教育的質素。
16. 將合約教席轉為常額教席
盡快把更多短期合約教席轉為常額教席,及從速檢討現行薪酬及職級的安排,讓所有持學位的文憑教師都能入職學位教席,冀能解決同工不同酬的問題;改善教師待遇後,亦有助吸引更多年青人才加入,讓教師隊伍朝著更穩定和優質的方向發展。
17. 進一步提高中小學班師比
教師工作與壓力日趨繁重,家長對學校的期望亦不斷提高,政府應善用新增教育資源,增聘中小學教師人手,以改善班師比例 (例如:小學1:1.5提升至1:1.7;初中1:1.7提升至2.0;高中1:2.0提升至2.3),減輕教師壓力,提升教學質素。

新聞聯絡:民建聯教育事務發言人張國鈞 (9681 8757)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