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6
西諺有謂:”to err is human”。粵人則說「老虎也會洽眼瞓」。
上月收到財務匯報局﹝FRC﹞2013年的年報。雖已不再擔任其檢討委員,但仍慣性翻幾翻。
筆者長期從事審計工作,不知不覺間練成了一雙「電眼」。任何中英文字,經目光一掃,寫錯之字無所遁形!
年報詳細報導其「運作回顧」。其「決策6」中,舉出了某公司「財務報表的中文版與其英譯本的披露并不一致」。這類問題在年報中并不罕見。顯然大家都是「差不多先生」,懶於核對。
諷刺的是,年報本身也犯此錯。第56頁之「投訴」一節,述及「涉及投訴的會計師行的規模」裏,說到「小型會計師行﹝有五名或以下的合夥人/董事﹞」。其英文說明是:”with five or less partners/directors”。沒有錯誤。下一行說「中型會計師行﹝有六名或以上的合夥人/董事﹞」。其英文說明是:”with six or less partners/directors”。有問題了!”five or less”是「五名或以下」。”six or less”怎會變成「六名或以上」?應該是錯在”six or less”。如是”six or more”便對了。
緊接着在其「調查」﹝investigation﹞之個案1中,說該公司「對公開標價與權益投資成本的差額而非損益作出確認」。英文是:”It recogni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quoted market price and the cost of the investment in equity, not profit or loss”。筆者對本英文句子的理解是:「公司把有關差額確認於股東權益之中,而不是在損益表」。因此,是中文句子有錯也。
批評別人中英文表述不對稱者自己也有問題,豈非「老虎也會洽眼瞓」麼?
近幾年,業內不少人均擔心內地核數師會否憑藉兩地資格互認之便,殺過來搶佔市場?此局之年報顯示,於2012年,共有37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選聘了合資格的內地核數師為其核數。在接近1500家上市公司中,其數算不算嚴重可由各人自已推斷。
年報也道出了2012及2013年的調查重點的調整。筆者認為這些調整都是適當的。例如行業主題由林木業及農業改為採礦業。又如「聘用小型核數師處理複雜的審計問題」,原因不需多言。因公司「經常轉換董事及高級行政人員」而引起局方之關注也是很自然的。
筆者覺得,採礦業務對香港的中介機構是一個重大的挑戰。試看此業,其址必是在荒山野嶺的落後地區。涉及的操作人也多是窮苦和少讀書之輩。礦產或礦區的價值對他們來說無關痛癢。公司上不上市,他們仍是天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也見過這樣一個例子:某公司有意上IPO。其廠和礦均在深山中,由大理市區開車前去要三小時。老闆順便帶我們去看其在山中自建的水電站。他們聰明地截住一條激流,安裝渦輪機自己發電。在此處極目四望,除此站外并無其他建築物。眼中所見盡是厚如絨氈的綠色覆蓋。空氣清新得難以形容。
筆者問其人員,此地入黑後可有野獸出沒?答曰有。野狼、黑熊都有!筆者暗暗警告同事,千萬不要得罪人,有事回港慢慢講。否則人家發惡不送你回市區,什麼後果也會發生!
操辦此業需持有效採礦證。此證的生效期多是一年。每年按日曆年度續期。公司十二月底結賬。審計期是一至三月。當中二月多數有個春節假。內地人習慣過年前一星期及其後一星期均是員工的「無心工作期」,猶自沈醉在歡樂之中。要在此時間內自官家處取得礦證續期文本不是易事。但是對會計師而言,在完工前看不到硬梆梆的新證,如何符合seeing is believing之道?如不嚴詞索之,又安能解除professional skepticism?
問過內地一些資深同行,均謂此是實情。偏離標準博一下亦屬無奈。其實也不是無法解決的:只要內地財政大老爺容許公司年結日由十二月底改為三月底,會計師的操作空間即大增,此難題也即自解。
所有深藏地底、水底的東西之值,全是靠「估」。馬航事件引出了印度洋水深六、七千米的報導。如有人說在此海域發現了油、氣,幾十年採不完,價值過萬億又如何測定?小小會計師憑什麼否定人家?如客戶願安排你去親眼一觀,你敢「與海盜共舞」,就為了satisfy核數準則之要求?雖千萬元,吾棄矣!
「劈炮」也罷!
刊於信報
香港執業會計師馮培漳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