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重建置業階梯穩定社會

2014.02.15


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承認“中産置業”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政府會堅持“協助基層上樓、協助中産置業”的施政理念。身兼“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 主席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在《長遠房屋策略谘詢文件“凝聚共識、建設家遠”》明言,“當前房屋問題嚴峻,造成社會分化以至階級矛盾惡化。”因此, 作爲主理房屋政策多年的問責局長張炳良教授,應盡責地更積極地解決房屋問題,避免社會分化,以達至穩定社會的作用。


在2011/2012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約 235萬個住戶中,73萬戶居于公屋,38萬戶居于資助置業的居所。”當中公營房屋類型的單位佔約47.2%,私人房屋單位佔約52.8%。根據香港房屋 委員會2011/12年度年報數據顯示,房委會有722368個公屋中轉房屋單位,容納2,022,529認可居民人數,佔全港人口總數的28.5%,連 同居住在其他類型的公營房屋及受資助的房屋,不足一半港人正接受政府提供的房屋資助。


香港的公營房屋政策有以下幾個特點:一,可預期的 申請時間,即香港居民知道自己大約等多久時間就可以入住公屋;多少收入或資産就可以申請居屋,或申請置業貸款;二,多元化的資助方案,除了香港房屋委員的 公屋和居屋,還有香港房屋協會針對較高收入的香港居民的甲、乙類出租單位和夾心階層住屋貸款計劃,及多種的置業貸款計劃;三,明顯的置業階級,建立“公 屋、居屋、私樓”三重置業階梯模式,讓具拼勁努力“上爬”的市民,從租住政府資助公屋,轉爲購置政府興建,較市場售價低廉的居屋,作爲“上車”置業踏腳 石,然後再靠實力,購置由市場定價的私人樓宇。


有樓,心安定。住是中國人一生中追求的頭等大事,擁有私人單位是很多香港人的夢想,政府可在不同時期推出不同的鼓勵市民置業的措施,促使市民有追求安樂窩的動力。清晰可見的置業階級模式沿用幾十年,也經歷過不同的經濟風浪,爲市場和香港居民認同和接受,讓大家有安居樂業追求。


 

刊於大公報

民建聯中常委、區議員 洪錦铉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