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開戶不易 食息更難

2014.08.02


城中關心中小企者可曾注意,現在去銀行開公司戶口是出奇地艱難,即使過往曾是舊客戶者也要重新嚴審一遍,其情極似慎防引狼入室。


筆者有個客戶,曾做過一些小生意。在回歸前購入了一個住宅單位,約在十年前已付清按揭貸款了。後來因感香港經營不易為,銀行戶口每個月都被扣手續費,便簡而化之,把戶口也取消了。


近日決定把手上的住宅出售。因業主是公司,故需重開一個戶口以便收取買家的付款。


首先走訪某英資銀行位於銅鑼灣的中小企中心,因媒體上常見其customer friendly之宣傳也。由筆者伴隨着在中心等了超過半小時,無人理睬。再三追問,才見有一位經理出現。此君牛高馬大,但面部木無表情,眼神接觸時也無反應,行起路來整個背部和腰部都挺得直直,有如正在接受檢閱的軍人。坐下來不派名片,只說自已姓梁。


把文件攤開後,首先便問可否提供此公司的收入證明?告知此公司近十年來除持有上稱之物業外別無其他。此物業也是自用故沒有租金收入。公司也曾為報稅需要故有早幾年的審計報表。未有收到稅表之近期年度就沒有審計報表了。這都是香港私營小公司的常態。此君硬要追問連續性的收入證明。答曰香港的公司法和稅法都只要求備存七年記錄而已。此君仍然堅持,并說這是其大寶號之規矩。


最後自然是話不投機,各歸各主。


轉到一家中資銀行。未取消上稱銀行戶口前,公司是此銀行之客戶,滿以為再續前緣應較易也。豈料「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後,各種要求又不同了。


公司提交了原來的章程,其中述及其董事和股東均為兩個人。公司後來為趕上時代,已把股東和董事數目都改為一人。銀行只按章程之述,質問為何現在董事和股東只剩一人?其實這些改動都有呈報公司註冊處。銀行收了公司一百五十元的查冊費,卻顯然未有找來檔案look look。

銀行又說公司要提交介紹信。復謂這些東西不在三幾天內交齊,銀行就會close此申請了。結果又是一個話不投機。


筆者明白反恐反毒和防洗黑錢的需要,也不怪他們把守第一關務必從嚴之態,但也希望有關各方可理出一條可讓中小企有路行的便道,以利其營生也。


不少已退休且定居加拿大的朋友常笑謔其人的日常生活是「食息行魔」。食息即是收取銀行利息,行魔就是無所事事逛商場(mall)。


近來在香港,行魔固然無問題,但想找息食,似乎也不容易。


在商業區張眼望望,銀行多的是。大門口插出的告示牌,由存款利率1.5至2.68厘者都有。細問其詳,原來甚多解說,也有取巧的。


首先想享較高利率者,需是在此銀行無戶口的新客,或是舊客帶新資金來做存款才可。開戶之同時,又要申請成為理財戶和存款達到某個數目。還差不多強逼性地要順手開設網上理財和電話銀行戶。至於ATM及信用咭倒是無可無不可,當然一雞幾味全開了最好。


有時也不明白銀行對待新舊客戶的philosophy究竟是啥取向?例如筆者有兩個不同銀行的戶口,都是當時為了做定期存款而設的。存款到期并提取後,這個戶口的歷史任務便完結了。為了不用銀行按月花成本寄來無餘額的結單,便寫了封信去要求銷戶。銀行的回覆是銷戶必須要戶口持有人親身到行才能辦。以為早結束便可早日為銀行省點事,豈知卻是差不多強逼着你要把戶口維持下去。


但是維持下去全無好處,因為舊客戶無緣享受新offer的較優惠利率。要銷戶卻遭為難,就要拖住你保持着舊客戶的身份,讓你看着新客享着數卻無你份。這是什麼邏輯?


外幣兌換也是令人滿腹牢騷!前曾遊台灣,用剩若干台幣,換成港幣會少於三千元。銀行人說,交易額少於港幣三千元便要收五十元手續費。身為該行存款戶也不能免,除非是其信用咭客戶。問其故,不是大家都是貴行的客戶嗎?答案大概是咭戶另有優惠之類吧。同人唔同命!不知周一嶽聞之可有話說?


極感條氣唔順!去到另一家本地華資行,也是要收手續費,四十元。還好,櫃檯小姐服務到位,說可與匯兌部主任說說,看可否免掉。想是覺得筆者是個senior citizen吧。最終免掉了。二者皆是上市公司,因此都有取利之壓力耶?


筆者看着有關銀行收費的通告,突然想起老子《道德經》中說的:「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不無感慨!幫襯少者即是不足者,要損之。幫襯多者即是有餘者,卻益之。如此規矩,顯然違反天道!


後記:得水、電、煤等機構體諒,把按金退給董事私人。公司戶口不開也罷了。


 

刊於信報

香港執業會計師馮培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