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2
青少年作為社會的楝樑,然而面對社會流動的機會減少,跨代貧窮問題日趨嚴重。政府有需要為青少年制定前瞻性的青年政策,包括提供一個讓青少年參與社會事務的平台,尊重及聆聽青少年的意見及需要,並讓他們積極參與社會發展,重新建立青年人對社會、政府信心。
青年民建聯多次建議政府設立公共行政學院,系統化地培訓政治人才,向社會各界青年,包括政界、商界人士開放招生,讓有志從政的青年可以獲得政治培訓,提升政策能力,了解政府內部運作,為未來問責制儲備人才。
其次,政府為顯示真正重視青年人意見,應強化諮詢架構的功能,吸納更多青年人才加入諮詢機構。參考女性佔諮詢架構不少於30%的規限,規定每個諮詢委員會有不少於10%為35歲以下青年擔任委員。目的在於在政策制定的較早階段,盡早吸納青年人意見,從而加強社會的凝聚力,並以此儲備政治人才。
第三,增加青年人的政治參與程度,官員應定期與青年進行互動交流,且應加強網上平台與青年人互動。從互動過程中,吸取青年人的意見,優化政策。
另一方面,現時青年人向上流受制,筆者認為主要是青年人的競爭力問題。政府有必要繼續強化目前教育政策,容許助學金與貸款進入內地。北上發展為青年的出路,便利港生內地升學,從而為香港培養更多熟悉內地的人才,讓更多青年人了解、掌握國情及國家的發展趨勢。
同時,特區政府需與內地政府商討,承認副學士學位的資歷,讓副學士畢業生可選擇到內地升學,從而提升升讀大學的機會,增加競爭力。
對於在職青年,政府需全面檢討持續進修基金計劃,增加每名申請人可領取的資助上限至5萬元,延長該計劃規定申請人必須在8年內申領全數資助金額的規定,以鼓勵青年人持續進修, 並加強課程質素監管。
政府要從青年人的角度制定政策,特別是與青年人相關的政策,教育政策直接影響青年人的競爭力,並成為理順青年向上流動的重要因素。同時,政府要利用不同方法,吸納青年人對政策的意見,優化施政表現。
刊於文匯報
青年民建聯主席、觀塘區議員 顏汶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