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
港新一份醫療人力推算報告新近出爐。報告顯示,相較於2017年,本地醫護人力短缺繼續加劇。香港專家24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有關評估仍大大低估本地醫療需求,建議特區政府進一步吸納非香港永久居民醫生到港服務。
香港特區政府委託香港大學,每3年一次更新《香港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報告顯示,推算到2023年,醫護人手差距將分別擴大至1610及3679人;而公營界別將出現660名醫生及3020名護士短缺的情況。
3月24日,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在特區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表示,香港不同醫療專業人手均有短缺,而推算數字或有滯後性,香港社會人口老化,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擴大,對醫護人手的需求亦隨之增加。
事實上,不少專家均認為有關報告的評估數字大大低估了香港社會的醫療需求,未能精準反映醫護人手短缺的最新情況及嚴重性。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表示,現時香港醫生數目相對每1000人口的比例落後於國際水平;總數要增加3794名醫生才能達致新加坡水平。若要追上其他發達地區,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數為例,則更需增加超過1萬名醫生。
據官方統計,至2018年底,香港註冊醫生總數為14651名,每千名人口對應的醫生不足兩名;有註冊及登記護士56723名,每132人對應1名護士。近年來比率無明顯變化。
人手短缺的同時,醫護流失情況亦引起關注。陳肇始在會上承認,醫生流失的情況已有所放緩,但護士流失的情況一直存在。
香港特區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認為,公立醫院人手不足,醫護工作日益繁重,而私人市場薪酬水平更具吸引力,醫護流失在所難免;但不少醫護需要資深醫護帶領實習,一旦形成“惡性循環”,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事實上,特區政府一直努力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改善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的情況。
2019年5月,香港醫務委員會通過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實習方案,即要求海外專科醫生通過執業試,並完成至少3年有限度注冊工作,便可豁免實習期。
葛珮帆認為,有關方案給予海外醫生的選擇太過有限,吸引力不足,再加上本地醫護間的“保護主義”,眾多因素都令海外醫生不願意放棄既有的工作及生活來港執業。
今年2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立法會宣佈,將於本立法年度向立法會提交《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在確保醫療質素和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短缺情況的前提下,訂立新安排讓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可以來港執業。惟建議引入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必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葛珮帆表示,據其所知,部分港人或其子女在諸如英國等地接受培訓並在當地執業,相信有關立法完成後會吸引一定數量的醫生返港執業,但成效幾何現時難以評估。
她認為,要吸引更多醫療人才來港,須破除本地“保護主義”,不應設置太多“關卡”,尤其是現時全球及私人醫護市場競爭激烈而香港醫護需求迫切,希望特區政府放寬有關永久居民的限制。
田詩蓓亦表示,醫生人手問題關乎全港市民的民生福祉。希望特區政府除令香港永久居民醫生有更多渠道返港服務外,亦應考慮推行進一步措施,吸納非香港永久居民醫生持續在港服務,包括提供培訓及晉升階梯等,才足以應對香港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