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1
民建聯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於今年三月出席兩會期間,就多項推動兩地合作與國家發展的議題提出建議和提案,詳細如下(去年兩會建議和提案的跟進情況見附件):
一) 落實國民待遇 推動大灣區發展
1. 放寛置業按揭及住址限制
放寛置業按揭限制,明確規定港人在內地承造房貸時能與內地居民一樣享受國民待遇。並統一法規,放寬在辦理商務及公共服務時,需要讓香港人提供內地住址證明的限制,並可參照特區政府認可的法定信函、文件、單據,以證明在港的確實住址即可。
2. 取消港人在內地就業許可制度
研究無須香港人受就業許可制度限制,香港人可無須領取就業證,便能如內地居民般自由選擇職業。這樣可以增加香港人的就業選擇,亦可避免令企業因手續繁複而拒絕招聘香港人。若短時間內無法取消有關制度,可研究過渡性措施,進一步大幅簡化申請流程,以免企業因手續繁雜而減少聘請港人工作。
3. 優化港珠澳大橋的交通安排
放寬粵港跨境私家車配額制度,允許在珠海市持有物業、租用物業一年以上,或在該地區就業的香港居民申請該類車牌。同時,可增設只適用於港珠澳大橋口岸的新配額至20,000個,長遠亦探討香港私家車無限額進入廣東的可行性。另外,在珠海口岸實施便利的「過境私家車一次性特別配額」政策,採取「一次辦理、多次使用」模式。亦應發展手機應用程式及網頁,實行港珠澳三地實時車位協調,方便市民和旅客了解當日泊位情況,實時追蹤 BCF 停車場車位數量的變化,並可進行預約泊位服務及付費。
4. 鼓勵申請公務員職位
有關部委推出措施,包括設立專屬渠道,以鼓勵及便利有志服務國家的港人加入內地公務員體系,參與內地的管治。並鼓勵及支持主要國營企業設立專屬渠道,以便利港人加入國家級企業工作,讓他們可以更了解最新的國情,以及得到更多更大的事業發展空間。
5. 容許香港人參軍
設立適當制度,讓香港居民可入伍參軍。初時可先容許在內地就讀大學的香港學生應徵入伍,並提供資助,如保留入學資格或學籍,容許退役後再入學,及享受學費減免。
6. 推動內地電視頻道落地
讓中央電視台及廣東省內主要電視頻道能全面於香港落地免費轉播,以加深香港人對國家和廣東省的認識和促進文化交流。
二) 便利生活工作 改善營商環境
7. 協助港人在內地營商
盡量將2017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26項非服務業範疇的措施向香港企業開放。並進一步開放服務業,撤銷目前內地對香港多個服務業的准入限制,例如在創意產業方面,撤銷香港與內地合拍片主要演員比例的限制等。允許香港個體工商戶可無須經過外資審批就能參與特許經營。而營業範圍亦應與內地居民看齊,享受國民待遇,獲得更多元化的投資機會。
8. 引入靈活會計年度制度
放寬相關會計法規定,分階段逐步引入靈活會計年度制度。在撇除特定類別公司或單位下,除了12月31日外,可讓企業或公司自行訂定以哪個結算日截算,例如可考慮加入3月、6月和9月的最後一日,與傳統的季度末相一致。集團內所有公司均需採用一致的年結期,以免出現混亂,及防止避稅行為。而除了首次更改選定的結算日,往後的更改必須符合若干條件規定,不能隨意轉變,以防止避稅行為。
9. 設立一站式營商資訊平台
設立一站式的資訊平台,以整合內地各個工商部門的資訊,包括公司註冊資訊、稅務資訊、工商法律法規等,盡可能做到公開、透明。平台中應包含相關具體的操作流程指引,以協助香港企業或者個人到內地投資或者創業。各部門研究簡化香港企業或者個人到內地創業和投資的手續,激發更多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業的積極性。
10. 改善跨境薪俸稅計算方法
靈活放寬現有的安排,豁免計算即日來回的時間,並將週末、週日和節日假期等非工作日數撇除計算於該183日之內等。此做法的好處,除了便利了內地工作的港人,也可以區分北上就業工作和北上消費的不同。並進一步優化及推廣前海和珠海橫琴的安排,明確規定在內地工作的港人按香港稅率向內地政府繳稅,以吸引更多香港人跨境到內地工作及創業。
11. 優化電子支付工具的銀行賬戶綁定安排
內地與香港的金融部門加強合作,在確保金融監管制度完整和嚴謹的前提下,提供便利安排,盡快容許合資格的電子支付工具營運商提供跨境支付服務,讓香港居民憑藉在香港使用的電子支付工具,無需綁定在內地開設的銀行賬戶或信用卡,也可以在內地消費。
三)提升住屋及安老醫療水準
12. 在內地設立港人社區
在鄰近香港的廣東省城市,如珠海、中山及惠州等,提供大量社區用地以設立多個「香港村」,在內興建大量房屋給予香港人居住。為「香港村」配備相關配套包括社區及休閒娛樂設施,例如商場、街市、戱院、圖書館、醫院、公園及公共泳池等。並加強協調,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框架內,建設相關的接駁交通網絡及行車安排,以便利居民往來「香港村」和其它地區。
13. 推動香港長者享受國民待遇
有關部委統一各主要城市的做法,在公共交通工具及主要旅遊景區、景點的優惠方面給予香港長者國民待遇,以方便香港長者在不同城市旅遊和退休定居。
14. 建立智慧安老社區
支持港澳在粵港澳大灣區開辦醫院、健康養老中心等項目,為港人長者提供安老保健服務。同時,在監管服務收費、專業技術和醫德的層面上,希望中央政府推出相關的政策配套,以進一步保障選擇在內地安享晚年的本港長者。並推出相關的政策,以及推出財政優惠等,以協助及鼓勵發展推動跨境養老的智慧安老服務和配套。具體包括鼓勵鋪設家居智能網絡系統、推動遠程醫療保健系統並配合本港推行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以方便長者在社區內獲得由醫護或專業人員提供的定期身體檢查、並發展智能化長者生活戶口以方便長者查詢個人各類生活和醫療等服務的使用情況。
15. 推動港人內地求診享國民待遇
參考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模式,讓香港比較優質的醫院在內地主要城市建設合營醫院,採用港式管理,由內地與香港雙方醫療專家組成團隊,共同為內地居民及定居內地的香港居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16. 應對微塑膠對生態環境及人民健康的潛在影響
鼓勵各類生產商承擔生產者責任,在產品開發及生產過程中以其他環保替代品取代微膠珠,或直接棄用微膠珠。加強教育消費者,宣傳微塑膠對生態環境及人民健康的影響,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減少選用含微塑膠的產品,例如美容及護膚產品等。並研究立法規管含微塑膠的產品,長遠應研究禁止製造及銷售相關產品。
四) 推動產業發展 保障動物權益
17. 協助香港發展創新科技
在大灣區內協調官、產、學、研的合作,透過發展大數據、加強科技基建,及訂立資歷認證機制等政策,將整個大灣區發展成智慧城市群。並在大灣區內成立國家級的科技創新中心,以提供最佳的科創資源和平台,盡快推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原創成果,以推動國家及灣區內的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研究免除來自香港的原材料、設備和中間產品等的入口關稅,以降低研發等成本,為大灣區的創科產業提供更佳條件。
18. 促進大灣區旅遊業發展
對符合相關條件的國際旅客進一步放寬現時144小時的規定,例如可考慮倍增至288小時,以吸引更多國際旅客訪港,體驗「一程多站」的旅程。進一步優化交通、安全和通關環境,推動三地旅遊服務便利化對接。善用和規劃好大灣區擁有的獨特及多元化旅遊資源,切實加強在海外進行聯合推廣,協力提升珠三角地區的整體旅遊吸引力。
19. 把握「一帶一路」及「大灣區」機遇 促進香港漁農業發展
劃出部份鄰近香港的內地水域及島嶼,讓內地相關部門與特區政府共管,讓香港漁農民生產作業。將部份鄰近島嶼撥予建立「垂釣基地」分站,讓「垂釣基地」的內涵更加豐富,並作為「優質生活圈」的重要項目。研究推出可同時容許港澳流動漁民參與的遠洋漁業政策,讓願意從事遠洋漁業的流動漁民提供法律上、政策上的支援。給予內地港資農場經營者合理國民待遇,爭取讓優質農產品享有免檢待遇及簡化相關手續及程序。並建議政府讓流動漁民領取全額油補,合理地參與國家部份惠漁政策。及讓其他省份的勞工經培訓合格後,也能加入成為港澳流動漁船的重要勞動力,藉以舒緩勞工短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