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9日

民建聯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於今年三月兩會期間,就多項推動兩地合作與國家發展的議題提出建議和提案,詳細如下(去年兩會建議和提案的跟進情況見附件):
一、推動行業資格認可
1、爭取放寬香港會計業界內地執業門檻
根據目前《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即CEPA)的框架及內地的相關法規的規定,香港的會計專業人士在取得中國註冊會計師資格後,能夠擔任內地合夥制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可是礙於香港和內地的專業會計師考試模式存在不少差異,令香港專業會計師成功考取中國註冊會計師資格的人數始終有限。所以我們建議國家財政部為香港專業會計師在大灣區設立專屬的執業試,通過執業試就可以在大灣區內九個城市執業,並在大灣區的會計事務所擔任審計業務合夥人,以及容許通過執業試的香港專業會計師在全國各地事務所擔任諮詢業務合夥人。同時,為促進內地與香港兩地年青會計從業人員的合作交流,國家財政部以及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應該設立兩地年青會計從業人員相互派駐的實習制度,令內地與香港的年青會計從業人員到對方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實習,加深兩地年青會計從業人員對雙方的會計準則、工作環境及文化的了解,加強雙方的合作交流,從而提升兩地的會計業水平。
2、繼續研究推進內地承認香港專業資格以及副學位學歷的工作
高質量人才發展戰略是國家發展的重點之一,因此,多管齊下培養人才亦是特區政府的人才發展目標,因此,這需要香港和內地相關部門加快推動個別專業的專業資格以及副學位的互認。因此我們建議希望中央支持國家教育部加快與香港探索副學位資歷互認的可行性、進一步擴大副學位內地升學的學校數量以及內地和香港相關部門能加快資歷互認的步伐,讓兩地不同行業的人士都能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3、加強兩地技術人員培訓機制
香港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多元化城市,需要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勞工,以滿足和平衡香港整體發展的需要,因此香港和內地共同培養大灣區所需的技術人才迫在眉睫,兩地應該要共同探討和深化技術工人培訓的體制。我們建議加快推動更多內地職業訓練單位與職業訓練局VTC合作培訓技術工人以及加快推動兩地資歷互通互認機制。
二、加強兩地經貿、文化合作
4、「新股通」推進兩地市場互聯互通
鑒於目前滬深港三地資本市場,已實現二級市場的互聯互通,可以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將二級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向一級市場推動,即研究論證「新股通」。所以我們建議首階段先在「深港通」推出「新股通」試點、中長線擴大至「滬港通」以及進一步提高「滬港通」與「深港通」的市場流通量。
5、提升香港作為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的角色
內地地方政府新發行的綠色、藍色混合型的債券是市場債券品種的一大創新,進一步豐富了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債券品種,推動兩地資本雙向流通發展,對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深入發展及提升人民幣國際化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展望未來,香港將進一步助力內地大灣區發展綠色融資金融服務與產品,所以我們建議大力推動前海機構企業來港發綠債及使用外部評審服務、鼓勵未來更多內地大灣區市政府來港發行綠色債券、推動大灣區發行中長年期綠債以及協助探索建立大灣區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
6、推進大灣區保險互聯互通業務
2020年11月,中央政府宣佈支持香港保險業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售後服務中心。近期相關措施已有進一步推展,包括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2022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宣布,政府會爭取短期內在南沙、前海等成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大灣區居民提供支援,亦為大灣區保險市場互聯互通踏出重要一步。因此我們建議加快成立香港保險售後服務中心以及研究跨境銷售保險產品的可行性。
7、推行綠色建築性能責任保險制度 助力雙碳戰略
我國建築全過程能耗、碳排放約佔全國總量的50%,建築行業的綠色轉型對於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建築行業綠色轉型面臨兩個錯配難題。一個是性能錯配,綠色建築評價在建築工程竣工後進行,建築設計與運行之間存在性能錯配,無法確保專案建成後綠色性能與當初設計完全相符。另一個是時間錯配,二星以下建築在竣工直接評定,三星建築在運營期結束後評定。引入綠色建築保險機制,以市場化手段保證綠色建築實現預期的星級標準,可以有效破解從綠色設計向綠色運行轉化的難題。因此我們建議全面引入綠色建築性能責任保險制度,通過政府部門引導和市場運作聯動,實現預防、監控和補償相結合的閉環管理模式,為企業提供綠色改造和貨幣賠償雙支撐,助力雙碳戰略,同時,對購買綠色建築性能保險的企業,按照保費一定比例進行財政補貼。一方面為綠色建築的性能提供風險保障,另一方面保險機構可以聘請協力廠商風險控制機構,監控和規範綠色建築的整個建設過程,助力綠色建築達到其預定的星級目標。
8、便利香港藝團在內地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及演出的措施建議
近年來,香港主要藝團、中小型藝團及粵劇團一直積極參與到內地巡演,推動文化交流,加深內地觀眾對香港藝團及粵劇團的認識和瞭解,從而達到民心相通的目標。但是現時香港的藝團到內地演出的審批程式比較複雜以及時間較久,不利於兩地長期的文化交流。所以,我們建議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先行先試「一站式」的統一批核安排、內地相關部門考慮對已獲當局批核的內地演出加強配套支援,包括提供通關便利及器材及製作的後勤存儲安排,以提升香港藝團及粵劇團運送演出相關器材(包括布景、戲服、道具和樂器等)到內地的效率。
9、推動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航空聯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都是國家重點推動的發展戰略,亦是新時代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之一。但由於大灣區各城市之間以及與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缺乏足夠的協調,所以未能將航空資源進行整合,無法體現其經濟效益。因此我們建議統籌粵港澳大灣區航空資源、將香港納入“空中絲路”聯盟、定期在香港舉辦有關航空業發展的高峰論壇以及中央支持民航總局能為香港航空發展在珠海設立航空學院,幫助香港培訓更多的飛行員,同時,可以研究在航空業建立資質互認,增加人員流動性,民心相通。
10、持續推動港人融入大灣區漁農協作
我們一直在進行推動港人融入大灣區漁農協作的工作,2022年4月27日舉行的「廣東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都市現代農業現場會」認為︰「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是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應有之義,是滿足城市居民多種需求的客觀需要,是大灣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是我省鄉村振興邁進全國第一方陣的重要牽引」。因此,為了提升大灣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議發揮香港所長,我們就農業合作方面提出建議,繼續探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農業創新發展綜合園、加強邊境漁農產業合作以及善用香港特區於質檢及聯通國際的優勢 推動大灣區漁農業發展。
11、推動貿易及零售行業在大灣區發展共融
香港貿易及零售行業有望加快速度將業務拓展至內地,尤其是擁有超過8千萬人口的大灣區,透過國家給與香港人到內地創業及開公司提供的各種資助支援,以及可利用近年發展迅速的線上平台和各種實體營銷渠道,為港企打通一個極具潛力拓展業務的窗口,達致互聯互通,推動區域經濟協助發展,從而增加香港社會的發展動能。因此我們提出建議,內地和特區政府共同成立「大灣區品牌促進委員會」,共同向世界推廣大灣區提升大灣區11個城市的經濟互動、支持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商品在進入香港進行銷售推廣及發展以及香港品牌的商品在出口內地尤其大灣區,希望能獲得各方面的便利及稅項優惠。
12、放寛對生物樣本、基因診斷與治療的港資准入限制
國家於2021年3月公布《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生物技術產業,並同時提出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並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內地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可見,目前的限制有很大鬆綁的空間。因此我們建議放寬國家《負面清單》中對生物樣本、基因診斷與治療的港資准入限制、在知識產權銜接方面,參考本港「轉錄標準專利」制度,認可本港知識產權署審批的原授標準專利,於大灣區先行先試以及把內地人遺傳資源在合作區內流動供研發用途的限制拆牆鬆綁,於河套地区的深圳園區設遺傳辦分支,優化出入境檢驗檢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