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Stock_000008466341Medium.jpg
圖片1.png
過去十多年,政府一直視房屋為「重中之重」的政策,上屆政府重推《長遠房屋策略》以求建屋安民,紓解房屋問題衍生的社會矛盾。

然而,自2015年《長遠房屋策略》正式推行以來,本港的房屋問題非但未見改善,更有惡化的趨勢,加深社會矛盾。

香港已進入新時代,社會氣氛趨於平和,行政立法關係亦重回正軌,房屋及相關土地政策亦應作出變革,以回應市民安居的訴求。
GettyImages-892277660_House.jpg

當前面對的房屋問題

problems
房屋供求嚴重失衡

公屋近6年

目標供應量:174,600 

實際落成量:93,363

私樓近6年

目標供應量:99,400 

實際落成量:99,200

樓價租金高企
脫離市民負擔能力

2015-2020年

租金上升6%

樓價上升28%

樓價=20年家庭總收入

劏房蔓延

2014-2020年

劏房數量上升16.8%

劏房住戶上升18%

租金中位數上升26.3%

公屋輪候大排長龍

2014年3月至2021年3月

公屋一般申請宗數:153,300 (+31,400)

一般申請輪候年期:5.8年(+2.8年)

距離目標尚欠單位數量:18,839

年輕人置業路上看不見未來

1997年

35歲以下自置業主佔22.1%

2019年

下降至7.6%

OE9SQ40.jpg

變革房屋政策的倡議

advocates

三大目標

ODN - 20190911 A1 民建聯.PNG

實現三年上樓

增加出租公屋供應​
  1. 改用「目標為本」的房屋供應推算模式

  2. 每年3萬個新公屋= 4年累積個案「清零」,6年恢復「三年上樓」

增加短中長期土地供應
  1. 提高已規劃項目的地積比

  2. 增加「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的住宅用地比率

  3. 積極運用《收回土地條例》

  4. 發展北環線沿線的牛潭尾及凹頭用地

  5. 擴大新界北的規劃,以開拓更多新發展區,包括十八鄉西、八鄉北、錦田東、沙頭角和古洞南及丙崗等地

  6. 引入「土地調整」 (Land Readjustment)制度*,以另一方式促進公私營合作,釋放土地潛力,改善社區環境

  7. 優化新界祖堂地的出售安排(約2,400公頃)

  8. 全面檢視16,000公頃綠化地帶的用途

  9. 重啟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改劃作公共用途的研究

  10. 搬遷葵青貨櫃碼頭、油庫及相關用地(約400-500公頃)   
    加快舊區及舊屋邨重建步伐,釋放土地潛力

精簡規劃及地政程序
  1. 精簡規劃程序

  2. 修改《城市規劃條例》

  3. 劃一收地作公營房屋的特惠補償率至「甲區」

  4. 以「標準地價」作為現行補價安排的另一選擇

  5. 妥善安置受收地影響的居民、農戶及經營者

改組制定房屋土地政策的政府組織架構
  1. 「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改由行政長官領導

  2. 重組「房屋及規劃地政局」

協助青年置業

  1. 增加居屋供應至每年1.5萬 = 舊居屋年代10年平均數 =青年更易「上車」

  2. 推出「新居者有期屋計劃」,提早預售新界北的「居屋」

  3. 豁免真正首置者全數住宅物業印花稅,樓價上限800萬, 以降低置居成本

  4. 在公屋供應穩定後,推出新的「租者置其屋計劃」

2003.i039.024.remote distant work from home isometric.jpg
「新居者有期屋計劃」
  1. 增加機會:凡未能中籤者、育有年幼子女、家有長者均可獲多一個抽籤號,最多可多獲額外3個抽籤號碼

  2. 單位定價:在建築圖則及「開工紙」獲批後,將公佈定價,定價與現行居屋相若,即按「非業主住戶的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來評定負擔能力。

  3. 入伙日期:預計在揀樓後5年內,具體日期在揀樓期公佈

  4. 計劃形式:以先導計劃方式試行

告別劏房蝸居

  1. 不再批出私樓單位實用面積低於200呎的建築圖則

  2. 公屋人均面積由7平方米逐步提高至10平方米

  3. 重建舊樓邨,並在重新編配單位時,增加人均居住面積至不少於10平方米

劏房
iStock_21443601_XLARGE.jpg

總 結

conclusion
  1. 革新《長遠房屋策略》,將「實現三年上樓」、「協助青年置業」及「告別劏房蝸居」三大目標納入《長策》;
  2. 以「目標為本」推算供應,將公營房屋供應加至4.5萬,以達至公屋累積個案「清零」、恢復「三年上樓」以及協助青年置業;
  3. 重組政策局架構,並由特首親自督導「重中之重」的房屋土地政策;
  4. 試行「新居者有期屋計劃」,以5年樓花的形式,「提早」令讓年輕家庭、邊緣中產「鎖定」置業機會;
  5. 限制200呎以下的單位供應,免得市民「越住越細」;
  6. 放寬地積比、增加住宅用地比例、擴大收地以短期內彌補土地缺口。

相關新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