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1
香港會計師公會和華人會計師公會的年度改選己告完成,新人亦已上場。通常新領導人總愛在其就職演詞中問:「你想嗰會為你做啲乜」?以示新班子對會員利益的關心和服務會員的誠意。
香港會計師公會近年多在網頁上刊有招聘廣告。想是應會員之需,承認會員個人甚至事務所,皆有聘人難和被聘難之處也。
其實除了聘請專業會計師不易外,上市或非上市公司聘請INED﹝獨立非執行董事﹞也有其急待解決之處。
約是十多年前,因有意上市的企業在申請上市時,出現甚多查證方面的毛病,故審查機構耍出絕招,把查明真相之責任交給保薦人,保薦人要為有關文件上披露出來的事項作認證,不可漠不關心左手交右手交差便算。此舉雖是阻止了不少假冒事情的出現,也惹來正派人士的不少怨言。
十年前,某內地民企到港上市,有意聘筆者為INED。樣樣條件都合格,但到查看原件以為佐證時,卻幾乎功敗垂成!
何以故?筆者在有關時間內轉過幾份工,而僱主會計師樓也經歷了合併收購等情事,事務所的名字已面目全非不特止,也難找到當年知情者來作個說明了。
例如筆者最初在1969年進入本行業時,是在黃陳會計師樓﹝Wong Tan & Co.﹞供職的。此所約於1976年中與關文偉會計師樓合併,改稱關黃陳會計師樓﹝Kwan Wong Tan & Co.﹞。後來又不知如何多了個英文的「方」字,變成中文是「關黃陳」;英文是Kwan Wong Tan & Fong。當年為了證實筆者印象之確實,曾親自踩上雲咸街其寫字樓,看看Reception小姐背後的門壁上,中英文招牌究是何等。若干年後關黃陳方又與德勤合併,其新組合的中文名改為「德勤 關黃陳方」。
筆者也在1973至1975年間,以黃陳會計師樓之伴的身份,借調給當年之安永事務所效力。許是服務還算滿意,離職時也得當時之洋上司寫了一封轉職信。那時安永的大名叫Whinney Murray Ernst & Ernst,中文名代翻為「永年」。只以第一個英文字為據。後來內部改組,英文名字改為Ernst & Whinney,中文名改為「安永」。該所後來再與Arthur Young合併,英文名改成 Ernst & Young。中文名仍是安永,因為Young的普通話音與「勇」或「永」相合,不重新改名也是天然地合調。
好了。現在要告訴保薦人大爺,本人曾是黃陳之僱員,在事務所名字後面打個括號說,即現稱之「德勤 關黃陳方」。但轉職信上仍是舊名,保薦人若非資深會計同行,不知其中底蘊,難保不懷疑此人是否冒充。
Whinney Murray Ernst & Ernst的信紙,同樣打個括號說即現稱之「安永」。保薦人的反應倒不令人意外,因為兩個名字都是國際品牌,冒充的誘因會降低一些。
經過一輪磨轉後,保薦人仍是不願放下其「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之黃金鐧。考慮到要找三十年前之僱主作個什麼聲明或找人解話并不合適。而且十年人事幾番新,人事紀錄也不可能齊全,且有些僱主己屬「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各有各威了。算了罷,不把上稱的履歷寫上去,當個INED也「夠飛」有突了。於是Delete!自我抹殺了一段可以引以為傲同時又甚具回憶價值之歷史!例如筆者在此段時間內,參試香港會計師公會某個Section考試,取得全港考生最高分,獎得PMM﹝即畢馬威,現名KPMG﹞金牌一面者,也無謂多提了。
筆者細細思量,由頭到尾掌握着全港會計師樓的歷來改名記錄的機構,當為香港會計師公會無疑。如要找人證明當日之A所就是今日之B所,可否持一張經公會擬定的表格,去到公會,請求Confirm?這樣,會員不需再觀人眼色,受疑假冒,也免了自我刪除歷史的為難。如此這般,保薦人之調查可快速完結,會員也會從容面對各項質疑,盡早得到任命。
在此審計業務難搵食的情況下,能得到一份INED的工作,好好醜醜也有二、三十萬年報酬,活在當下更有錢搵,怎麼說都是好事!
文首提及的招聘通告,也有可議之處。現存方法是一click入去後,要打code,又要打log。未成會員卻圖搵工者,便冇行了。若如廣告般,閱者皆可應騁,當有助於有意聘人的會員僱主也。
各位領導:這就是筆者想你們為會員做的事。其勞也,舉手立辦。記錄嘛,早貯在案,查之豈費力耶?
刊於 信報 香港執業會計師 馮培漳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