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暫緩垃圾徵費計劃,務實推動環保減廢

  • 作家相片: 民建聯
    民建聯
  • 2024年5月24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2024年5月24日


I.       背景介紹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徵費)是按「污染者自付」原則,對全港所有住宅和非住宅(包括工商業界)產生的垃圾按量收費,推動各界改變產生垃圾的行為,從而減少整體垃圾棄置量。

 

為落實垃圾收費計劃,上屆政府提出《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草案在2018年11月在立法會首讀,2021年8月三讀通過。該計劃本應在2023年底實行,但政府以宣佈將計劃延遲至2024年4月才實行。然而,在今年初,政府決定再次押後,由原定4月1日推後至8月1日。政府自今年4月1日推行「先行先試」計劃,地點包括有院舍、食肆、政府大樓、商場,以至公私營住宅及「三無」大廈住戶等。

 

對於垃圾徵費計劃的實際可行性,以及對政府的準備工作,社會仍有不少不同聲音。為此,民建聯決定成立調研小組,全面收集社會各界對垃圾徵費計劃的意見及建議,包括進行了兩次電話調查,以及向持份者進行訪談,從而向特區政府提出垃圾徵費計劃未來路向的建議。

 

II.      電話調查結果簡介

 

市民對垃圾收費意見電話調查

第一輪

第二輪

調查日期:

2024年4月5-11日

2024年5月6-10日

調查方式:

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電話樣本,利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ATI),由真實訪問員進行電話問卷訪問。

調查對象:

18歲或以上操廣東話的市民。

成功樣本:

 

810

(固網樣本572約佔三分之二,手機樣本238約佔三分之一)

750

(固網樣本521約佔三分之二,手機樣本229約佔三分之一)

回應比率:

37.5%

38.4%

抽樣誤差:

 

在95%的置信範圍內,抽樣誤差不超過加減3.4個百分點。

在95%的置信範圍內,抽樣誤差不超過加減3.6個百分點。

加權調整:

調查結果以政府統計處提供的2023年年底香港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年齡及性別分布,以及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中人口的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分布,採用「反覆多重加權法」進行加權調整。由於經加權調整,部份附表並不一定得出相同的總數。

 


調查結果


1.        支唔支持政府實施垃圾收費?

支持 (包括非常支持及幾支持)

31.1%

31.2%

不支持(包括不太支持及非常不支持)

64.4%

65.7%

唔知道/難講

4.5%

3.1%

2.        政府已經宣布垃圾收費會延期到今年8月1號實施,對於垃圾收費,認為應該要點樣做?

如期喺8月1號實施

18.4%

15.0%

再押後

31.3%

35.0%

根本不應該實施

44.8%

45.1%

不知道/好難講/無意見

5.5%

4.9%

3.        對於認為喺香港實施垃圾收費,面對既最大問題係乜野?

缺乏足夠既回收配套設施

32.1%

36.4%

加重市民經濟負擔

25.2%

23.0%

執法困難

15.3%

11.5%*

市民唔認識計劃細節

12.6%

13.0%

市民不認同計劃

10.6%

10.9%

不知道/好難講/無意見

4.2%

5.3%

*在95%的置信水平下,比率變化有統計上的顯著。

 

III.    綜合觀察

 

綜合兩次民調結果和持份者訪談得出的意見,民建聯發現:

 

1.        主流民意反對按計劃在8月1日實施垃圾徵費計劃;

 

2.        市民認為執法困難,並對管理公司的執行能力抱有懷疑,憂慮可能衍生更大環境衞生問題;

 

3.        市民普遍認為政府準備不足,無論是向市民的宣傳教育、向持份者提供的執行指引、增設回收設施和推動設置應用廚餘機、免費派袋和先行先試計劃的範圍、以至提高政府的執法能力,應對衞生惡化等,都仍有不足;

 

4.        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實施,徵費計劃會加重市民及業界的負擔。


 

 

IV.    建議

 

民建聯認為,垃圾徵費應該以「減廢」為主要目標,徵費只是「手段」。雖然市民普遍支持環保理念,但由於政府提出的徵費計劃涉及全體市民,對民生影響大,而宣傳過於強調徵費,與所宣稱的目標不符,加上有不少執行問題難以妥善解決,亦過於擾民,難以得到大多數市民的認同。因此,民建聯對於在8月1日正式實行徵費計劃有極大保留,亦對現時的垃圾徵費執行方案抱有疑問。


為此,民建聯建議:


一、      暫緩垃圾徵費計劃


當局應暫緩徵費計劃,同時就如何優化環保減廢措施進行深入研究,不應把「徵費」視為減廢的唯一或必然手段,並適時檢視未來工作安排。


二、      務實推動環保減廢


民建聯認為,減廢措施必須務實可行,易為公眾接受,才能凝聚市民共同參與環保,不把好事做壞。而且政府必須從整體管治著眼,同時應避免跌入只有徵費才是環保的誤區。


為此,民建聯有以下務實推動環保減廢建議:

 

1.       具體謀劃未來發展藍圖

建議當局考慮更好地解說計劃,交出更詳細規劃發展目標,讓市民更易理解箇中對自身帶來的切身好處,例如固體廢物減少可以釋放多少預留作堆填區用途的土地資源,作住宅或商業用途;以及廢物處理成本降低後,相關資源是否有更具效益的流向等等,謀劃出清晰的未來發展藍圖,從而增加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妥善處理及環保回收計劃,共同締造更美好將來。

 

2.       推動社會更廣泛應用廚餘機

就推廣應用廚餘機,建議放寛「支援住宅樓宇採用智能回收箱技術以收集及回收廚餘」特邀項目需要有關物業最少200戶簽名支持的要求,並加強管理,解決屋邨廚餘機容量不足及衞生問題。

 

3.       進一步增加回收點

現時「綠在區區」至今只有百多個公共收集點,接收九種常見回收物。可是,仍然未做到「總有一間喺左近」,而且每個回收點可承受的回收量,亦未必能應付市民日益增長的環保需要。建議當局與街市、大型超級市場及商場等協商,闢出位專用回收站,或安排流動回收車,方便市民放置回收物資,並在實行初期,設有專員駐守,協助市民分辨何為可回收物品及確保物品衞生安全。

 

4.       訂定更清晰細緻的垃圾分類指引

建議參考其他地區的回收經驗,訂定更清晰細緻的垃圾分類指引,教育市民什麼可以回收,如何做好回收,並要妥善處理有害垃圾。

 

5.       加強「綠在區區」公私營協作

「綠在區區」目前只回收九項物品未必能應付未來日益高脹的環保回收需要,建議當局考慮增加回收項目,或與部份生產商合作進行定期定項回收,如咖啡渣、即棄咖啡膠囊、即棄隱形眼鏡、即食麵包裝袋等,增加可回收物品種類,以及吸引更多生產商注意環保生產。

 

6.       改革「綠綠賞」

部份市民反映,「綠在區區」積分只能換領麵食油類等,未能形成足夠動力去支持回收工作,故建議當局考慮以現金或積分取代禮品,兌換積分可用以繳付政府的其他服務收費

 

7.       研究產品環保回收標籤制度 

參考海外地區經驗,以及現行的食品成份標籤要求,研究在港推行產品環保回收標籤制度的可行性,規定或鼓勵生產商在產品的包裝上標明是否可回收,以及回收的方法,鼓勵市民購買包裝可回收的產品,促進「源頭減廢」。

 

8.        制定環保回收再造業友善政策

目前本港環保回收再造業發展並不成熟,要有效做到分類、回收、再轉廢為能,小組認為政府有必要透過土地及直接資助、或「本港回收再造產品優先」的採購制度,實質地鼓勵行業發展,為垃圾回收再造建立一套完整的產業鏈。

 

9.       發展新型轉廢為能設施

加快在本地建設新型轉廢為能設施,例如增建如「源・區」(T. Park)等一類集轉廢為能、公共休閑及公眾教育於一身的新型設施,不但可實質地轉廢為能,水電自給自足,更可透過運作讓大眾了解轉廢為能的效益,可作為從根本上解決廢物處理的手段。我們認為有關項目具商業可行性,建議政府考慮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加快建設。

 

10.    建立灣區綠色生態圈

盡快開展「無廢」灣區建設,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可共同探討構建綠色環保、循環再造生態圈,並協助大灣區其他城市處理都市固體廢物。

 

建議大灣區城市探討共同投資、合作處理都市固體廢物問題。同時,利用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共同構建的綠色環保、循環再造生態圈,著力發展電動車電池回收,汽車、船隻拆卸等可循環再造產業,服務整個大灣區。

 

除綠色產業外,大灣區以及廣東省其他城市,都有相對較充裕的土地空間,亦願意與香港共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議可設立專班就相關議題作研究。

 

11.    設立「環保教育專項基金」加強公眾教育

要讓措拖能夠妥善推行,除有效的解說外,長遠的教育計劃亦必不可缺少,建議當局成立「環境保護教育基金」,作教育之用。包括:

 

A.   幼兒環保教育

幼童成長期為建立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建議當局要求幼稚園把環保回收納為必修課程,讓小孩子從遊戲中養成環保回收的習慣,如親自處理自己的茶點用具,把飲品或餅乾包裝分類回收,再以小孩子經驗去提醒家長,以達親子間教學雙長之效。

 

B.   中小學童教育

於中小學童教育方面,學校可考慮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垃圾處理廠、回收公司及堆填區,讓他們對垃圾處理的實際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並定期舉行校際環保大賽,增加學童對保護環境的興趣。

 

C.   公眾推廣

社會普羅大眾方面,建議當局定期於全港各區舉辦大型活動,包括環保康樂周,以有獎遊戲形式寓教育於娛樂;並舉辦全港環保屋邨及環保家庭比賽,提高市民環保意識。


D.   設立環保產品設計大獎及環保E嘜

產品用料及設計上,除令產品形象更為突出外,對環境保護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就如鋁罐裝飲品公司把鋁罐拉環設計成向內,便大大提升了拉環的回收量,可見設計對回收的重要性。建議當局增設全港性環保產品大獎,表揚在產品設計上對環保有巨大貢獻的生產商,並為其產品頒發環保認證,增加市民的辨識度以作支持。

 

同時,可考慮仿效「香港Q嘜優質標誌計劃」,設立「環保E嘜」認證機構,讓不同行業,包括生產商、服務、零售業等,透過不同的環保範疇取得認證,讓市民可以輕易識別出相關機構,而成功申請機構必須每年通過嚴謹的評審,方可繼續保有認證資格。

 

新聞查詢: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陳恒鑌           9274 7035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葛珮帆           9031 7995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陳學鋒            6099 3800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何俊賢                            9168 1128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                            6600 2511

 

Comentarios


Ya no es posible comentar esta entrada. Contacta al propietario del sitio para obtener más información.

訂閱《建聞》電子版和其他電子資訊

您已成功訂閱

  • Facebook
  • Youtube
WhatsApp Image 2022-07-21 at 10.55_edited.jpg
wechat.jpeg

 3582 1111

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廈15樓

© 2024 by the DAB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