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暫緩垃圾徵費計劃,務實推動環保減廢


2024年5月24日


I.       背景介紹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徵費)是按「污染者自付」原則,對全港所有住宅和非住宅(包括工商業界)產生的垃圾按量收費,推動各界改變產生垃圾的行為,從而減少整體垃圾棄置量。

 

為落實垃圾收費計劃,上屆政府提出《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草案在2018年11月在立法會首讀,2021年8月三讀通過。該計劃本應在2023年底實行,但政府以宣佈將計劃延遲至2024年4月才實行。然而,在今年初,政府決定再次押後,由原定4月1日推後至8月1日。政府自今年4月1日推行「先行先試」計劃,地點包括有院舍、食肆、政府大樓、商場,以至公私營住宅及「三無」大廈住戶等。

 

對於垃圾徵費計劃的實際可行性,以及對政府的準備工作,社會仍有不少不同聲音。為此,民建聯決定成立調研小組,全面收集社會各界對垃圾徵費計劃的意見及建議,包括進行了兩次電話調查,以及向持份者進行訪談,從而向特區政府提出垃圾徵費計劃未來路向的建議。

 

II.      電話調查結果簡介

 

市民對垃圾收費意見電話調查

第一輪

第二輪

調查日期:

2024年4月5-11日

2024年5月6-10日

調查方式:

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電話樣本,利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ATI),由真實訪問員進行電話問卷訪問。

調查對象:

18歲或以上操廣東話的市民。

成功樣本:

 

810

(固網樣本572約佔三分之二,手機樣本238約佔三分之一)

750

(固網樣本521約佔三分之二,手機樣本229約佔三分之一)

回應比率:

37.5%

38.4%

抽樣誤差:

 

在95%的置信範圍內,抽樣誤差不超過加減3.4個百分點。

在95%的置信範圍內,抽樣誤差不超過加減3.6個百分點。

加權調整:

調查結果以政府統計處提供的2023年年底香港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年齡及性別分布,以及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中人口的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分布,採用「反覆多重加權法」進行加權調整。由於經加權調整,部份附表並不一定得出相同的總數。

 


調查結果


1.        支唔支持政府實施垃圾收費?

支持 (包括非常支持及幾支持)

31.1%

31.2%

不支持(包括不太支持及非常不支持)

64.4%

65.7%

唔知道/難講

4.5%

3.1%

2.        政府已經宣布垃圾收費會延期到今年8月1號實施,對於垃圾收費,認為應該要點樣做?

如期喺8月1號實施

18.4%

15.0%

再押後

31.3%

35.0%

根本不應該實施

44.8%

45.1%

不知道/好難講/無意見

5.5%

4.9%

3.        對於認為喺香港實施垃圾收費,面對既最大問題係乜野?

缺乏足夠既回收配套設施

32.1%

36.4%

加重市民經濟負擔

25.2%

23.0%

執法困難

15.3%

11.5%*

市民唔認識計劃細節

12.6%

13.0%

市民不認同計劃

10.6%

10.9%

不知道/好難講/無意見

4.2%

5.3%

*在95%的置信水平下,比率變化有統計上的顯著。

 

III.    綜合觀察

 

綜合兩次民調結果和持份者訪談得出的意見,民建聯發現:

 

1.        主流民意反對按計劃在8月1日實施垃圾徵費計劃;

 

2.        市民認為執法困難,並對管理公司的執行能力抱有懷疑,憂慮可能衍生更大環境衞生問題;

 

3.        市民普遍認為政府準備不足,無論是向市民的宣傳教育、向持份者提供的執行指引、增設回收設施和推動設置應用廚餘機、免費派袋和先行先試計劃的範圍、以至提高政府的執法能力,應對衞生惡化等,都仍有不足;

 

4.        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實施,徵費計劃會加重市民及業界的負擔。


 

 

IV.    建議

 

民建聯認為,垃圾徵費應該以「減廢」為主要目標,徵費只是「手段」。雖然市民普遍支持環保理念,但由於政府提出的徵費計劃涉及全體市民,對民生影響大,而宣傳過於強調徵費,與所宣稱的目標不符,加上有不少執行問題難以妥善解決,亦過於擾民,難以得到大多數市民的認同。因此,民建聯對於在8月1日正式實行徵費計劃有極大保留,亦對現時的垃圾徵費執行方案抱有疑問。


為此,民建聯建議:


一、      暫緩垃圾徵費計劃


當局應暫緩徵費計劃,同時就如何優化環保減廢措施進行深入研究,不應把「徵費」視為減廢的唯一或必然手段,並適時檢視未來工作安排。


二、      務實推動環保減廢


民建聯認為,減廢措施必須務實可行,易為公眾接受,才能凝聚市民共同參與環保,不把好事做壞。而且政府必須從整體管治著眼,同時應避免跌入只有徵費才是環保的誤區。


為此,民建聯有以下務實推動環保減廢建議:

 

1.       具體謀劃未來發展藍圖

建議當局考慮更好地解說計劃,交出更詳細規劃發展目標,讓市民更易理解箇中對自身帶來的切身好處,例如固體廢物減少可以釋放多少預留作堆填區用途的土地資源,作住宅或商業用途;以及廢物處理成本降低後,相關資源是否有更具效益的流向等等,謀劃出清晰的未來發展藍圖,從而增加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妥善處理及環保回收計劃,共同締造更美好將來。

 

2.       推動社會更廣泛應用廚餘機

就推廣應用廚餘機,建議放寛「支援住宅樓宇採用智能回收箱技術以收集及回收廚餘」特邀項目需要有關物業最少200戶簽名支持的要求,並加強管理,解決屋邨廚餘機容量不足及衞生問題。

 

3.       進一步增加回收點

現時「綠在區區」至今只有百多個公共收集點,接收九種常見回收物。可是,仍然未做到「總有一間喺左近」,而且每個回收點可承受的回收量,亦未必能應付市民日益增長的環保需要。建議當局與街市、大型超級市場及商場等協商,闢出位專用回收站,或安排流動回收車,方便市民放置回收物資,並在實行初期,設有專員駐守,協助市民分辨何為可回收物品及確保物品衞生安全。

 

4.       訂定更清晰細緻的垃圾分類指引

建議參考其他地區的回收經驗,訂定更清晰細緻的垃圾分類指引,教育市民什麼可以回收,如何做好回收,並要妥善處理有害垃圾。

 

5.       加強「綠在區區」公私營協作

「綠在區區」目前只回收九項物品未必能應付未來日益高脹的環保回收需要,建議當局考慮增加回收項目,或與部份生產商合作進行定期定項回收,如咖啡渣、即棄咖啡膠囊、即棄隱形眼鏡、即食麵包裝袋等,增加可回收物品種類,以及吸引更多生產商注意環保生產。

 

6.       改革「綠綠賞」

部份市民反映,「綠在區區」積分只能換領麵食油類等,未能形成足夠動力去支持回收工作,故建議當局考慮以現金或積分取代禮品,兌換積分可用以繳付政府的其他服務收費

 

7.       研究產品環保回收標籤制度 

參考海外地區經驗,以及現行的食品成份標籤要求,研究在港推行產品環保回收標籤制度的可行性,規定或鼓勵生產商在產品的包裝上標明是否可回收,以及回收的方法,鼓勵市民購買包裝可回收的產品,促進「源頭減廢」。

 

8.        制定環保回收再造業友善政策

目前本港環保回收再造業發展並不成熟,要有效做到分類、回收、再轉廢為能,小組認為政府有必要透過土地及直接資助、或「本港回收再造產品優先」的採購制度,實質地鼓勵行業發展,為垃圾回收再造建立一套完整的產業鏈。

 

9.       發展新型轉廢為能設施

加快在本地建設新型轉廢為能設施,例如增建如「源・區」(T. Park)等一類集轉廢為能、公共休閑及公眾教育於一身的新型設施,不但可實質地轉廢為能,水電自給自足,更可透過運作讓大眾了解轉廢為能的效益,可作為從根本上解決廢物處理的手段。我們認為有關項目具商業可行性,建議政府考慮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加快建設。

 

10.    建立灣區綠色生態圈

盡快開展「無廢」灣區建設,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可共同探討構建綠色環保、循環再造生態圈,並協助大灣區其他城市處理都市固體廢物。

 

建議大灣區城市探討共同投資、合作處理都市固體廢物問題。同時,利用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共同構建的綠色環保、循環再造生態圈,著力發展電動車電池回收,汽車、船隻拆卸等可循環再造產業,服務整個大灣區。

 

除綠色產業外,大灣區以及廣東省其他城市,都有相對較充裕的土地空間,亦願意與香港共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議可設立專班就相關議題作研究。

 

11.    設立「環保教育專項基金」加強公眾教育

要讓措拖能夠妥善推行,除有效的解說外,長遠的教育計劃亦必不可缺少,建議當局成立「環境保護教育基金」,作教育之用。包括:

 

A.   幼兒環保教育

幼童成長期為建立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建議當局要求幼稚園把環保回收納為必修課程,讓小孩子從遊戲中養成環保回收的習慣,如親自處理自己的茶點用具,把飲品或餅乾包裝分類回收,再以小孩子經驗去提醒家長,以達親子間教學雙長之效。

 

B.   中小學童教育

於中小學童教育方面,學校可考慮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垃圾處理廠、回收公司及堆填區,讓他們對垃圾處理的實際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並定期舉行校際環保大賽,增加學童對保護環境的興趣。

 

C.   公眾推廣

社會普羅大眾方面,建議當局定期於全港各區舉辦大型活動,包括環保康樂周,以有獎遊戲形式寓教育於娛樂;並舉辦全港環保屋邨及環保家庭比賽,提高市民環保意識。


D.   設立環保產品設計大獎及環保E嘜

產品用料及設計上,除令產品形象更為突出外,對環境保護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就如鋁罐裝飲品公司把鋁罐拉環設計成向內,便大大提升了拉環的回收量,可見設計對回收的重要性。建議當局增設全港性環保產品大獎,表揚在產品設計上對環保有巨大貢獻的生產商,並為其產品頒發環保認證,增加市民的辨識度以作支持。

 

同時,可考慮仿效「香港Q嘜優質標誌計劃」,設立「環保E嘜」認證機構,讓不同行業,包括生產商、服務、零售業等,透過不同的環保範疇取得認證,讓市民可以輕易識別出相關機構,而成功申請機構必須每年通過嚴謹的評審,方可繼續保有認證資格。

 

新聞查詢: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陳恒鑌           9274 7035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葛珮帆           9031 7995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陳學鋒            6099 3800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何俊賢                            9168 1128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                            6600 2511

 

訂閱《建聞》電子版和其他電子資訊

您已成功訂閱

  • Facebook
  • Youtube
WhatsApp Image 2022-07-21 at 10.55_edited.jpg
wechat.jpeg

 3582 1111

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廈15樓

© 2024 by the DAB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