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長新冠對市民的影響問卷調查

2022年11月22日


本港至今有超過二百萬人曾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超過總人口四分之一)。近年來,在社區上一直收到不少患者反映,康復後出現「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俗稱「長新冠」)的症狀。為此,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團隊於11月初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了解新冠肺炎康復者有否出現長新冠症狀,以及該等症狀對他們生活所構成的影響,共收到 552 份來自新冠肺炎康復者或其代表的有效回應。



(一)調查結果分析


1. 康復者對長新冠症狀「估估下」


雖然表示知道什麼是長新冠症狀的受訪者只有 59%;但卻有 77% 懷疑自己出現了長新冠症狀。根據公開資料,長新冠至今仍未有來自特區政府的官方劃一定義,政府現時亦未有為懷疑受影響人士提供足夠的指引。政府網站上的相關資訊主要都是引述世界衞生組織的說法,例如一般都會籠統地指長新冠常見症狀包括疲倦、氣促、智力功能障礙、頭痛、胸痛、關節疼等。須知道,長新冠可涉不同徵狀,而涉及以上徵狀的原因亦有很多,在欠缺政府清晰資訊的情況下,懷疑自已患有長新冠的市民就只好「估估下」。


個案分享:在記者會中,家委會成員劉天正分享了一名街坊的個案,指在新冠康復十天後手腳上出現紅點,繼而形成水泡,看私家醫生及揸藥膏後反令水泡變大。及後事主向公立醫院求醫被懷疑是「生蛇」而被安排在院內隔離並留醫七日。七日後,公立醫院方告知事主並非「生蛇」。幾經波折後,事主才在「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中被告知自疑似是患上長新冠症狀。


2. 康復者應對長新冠仍要「靠自己」


縱使有 25% 受訪者表示自己為長期病患者,但曾因確診而入住醫院或社區治療設施的就只有 20%;86% 表示不知道長新冠後遺症的預防及治療方法;以及 88% 認為政府向長新冠患者的支援不足。事實上,第五波疫情肆虐本港期間,公營醫療體系面臨崩潰,不少確診者紛紛在家中苦等,而政府支援熱線往往難以接通,相信市民對於新冠患者大多「靠自己」在家抗疫的畫面並不陌生。調查發現,對於康復者而言,縱使對長新冠後遺症的預防及治療方法「唔清楚」,在應對長新冠方面仍要「靠自己」,而政府支援亦相當不足。


3. 康復者後遺症多對身心健康均有影響


問及受訪者出現了什麼長新冠症狀,近六成表示長新冠對呼吸道[1](59%)、認知功能[2](58%)及心理[3](58%)有影響;三至四成表示有腦神經[4]、眼睛[5]、肌肉骨骼[6]、消化[7]及毛髮[8]等方面問題;一至兩成表示有皮膚[9]、心血管[10]及生殖系統[11]方面問題。除以上的身心健康問題,近五成表示有其他方面的健康問題,主要是體能上的問題,例如是容易疲倦、體能大不如前、全身乏力等。


4. 後遺症對患者影響深遠


對於以上談及的種種長新冠後遺症,除身體健康狀況外,七成受訪者認為後遺症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個人情緒有影響;三成半認為對學習或工作有影響;超過兩成認為影響患者與家人或朋友相處。在受影響程度方面,一半受訪者認為非常影響患者;四成五表示一般影響;認為不影響的就只有半成。換句話說,共有九成半的受訪者認為相關後遺症對患者有影響。


5. 長新冠患者需要政府多方支援


近九成受訪者期望政府提供中醫服務協助患者調理身體;近八成期望政府針對性地協助他們治療後遺症;近四成期望政府提供社會福利、情緒和心理健康上的支援;近兩成期望得到工作或學習上的支援;近一成期望得到免受歧視的保障。


個案分享:在記者會中,家委會成員林德成邀請了新冠康復者曾女士分享中醫對長新冠的療效及康復者對資助中醫服務的需求。曾女士在分享中指出在康復後出現疲倦、骨痛和肌肉痛等長新冠症狀,一直看西醫未能妥善處理症狀,相反中醫的確有效調理身體及紓緩長新冠症狀,因此期望政府為康復者提供更多資助中醫服務,特別是協助經濟上有需要的一群。


(二)建議


1. 統計全港長新冠患者數字


越來越多市民因發現相關症狀持續而開始憂慮自己是否患有長新冠,惟政府卻一直未有就多少個新冠康復者受長新冠影響作出全面的官方統計。市民唯一能參考的,就只有不同機構的估算,例如參考五個不同機構的統計數字,估算本港長新冠患病率數字竟分別介乎於 3% 至 77.5% 不等[12],數字差距甚大。因此,建議政府先行全面統計全港長新冠患者的數據,收集其人口特徵及治療需要等數據,以方便制訂全面的應對策略。


2. 多渠道發放長新冠資訊


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者都不了解長新冠後遺症的預防及治療方法,反映不少市民對長新冠缺乏認識,惟政府一直以來所發放的長新冠官方資訊甚少,2019冠狀病毒病專題網站中亦少有提及長新冠的課題,令患者「估估下」。儘管地區康健中心有舉辦相關講座,但受眾始終限於會員,且人數有限。因此,政府應增加資源,多渠道地為患者提供更多官方的可靠資訊、治療和康復建議,協助患者自我管理病徵或如何尋求更多協助,同時減少社會對長新冠患者的歧視。具體而言,當局可以考慮以專為長新冠而設的網上平台、街站、廣告、流動宣傳車、在不同政府部門物業內展示宣傳品等。


3. 發放更多長新冠醫療指引


調查發現長新冠對患者的影響不止於呼吸道,而是多方面的健康問題。參考加拿大、馬來西亞及日本等地的經驗,建議政府盡快向醫生及醫療專業人士發放更多臨床指引及教學材料,協助他們轉介長新冠患者獲取合適治療,例如轉介患者接受更多進階診斷和治療,包括針對消化系統、眼睛、皮膚、睡眠或心臟等多方面的檢查。


4. 開設一站式長新冠指定診所


不少受訪者表示希望政府協助他們治療後遺症。建議政府參考本港為新冠確診個案設立指定診所的做法,為長新冠患者開設指定診所,以評估及跟進他們的後遺症,並提供一站式獲政府資助的跨專業醫療諮詢、輔導和轉介等服務。事實上,現時歐洲有不少地區(例如比利時、法國、英國)、泰國,以及澳洲和加拿大部分地區已開設獲政府資助的跨專業長新冠診所。


調查亦發現有七成受訪者表示長新冠對個人情緒有影響,近四成表示希望得到情緒和心理健康上的支援。因此,除了關注康復者的身體健康狀況,指定診所亦應為患者提供例如抑鬱、焦慮、思維渙散、神思恍惚等情緒及精神問題上的支援及轉介。


5. 為患者提供更多中醫門診服務


中醫藥在新冠復康方面有重要角色,可減少後遺症及降低復陽率。不少受訪者表示希望得到更多中醫服務調理身體。雖然政府已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但計劃只提供最多 10 次免費中醫內科門診服務,社區上有不少聲音指並不足夠令病人完全康復。此外,亦有不少市民指服務名額杯水車薪以至難以預約。因此,建議政府盡快擴大計劃至涵蓋私人執業中醫,增加免費門診服務的服務名額及次數。


6. 鼓勵僱主體恤患者


不少受訪者認為長新冠後遺症對工作方面有影響,臨牀上最常見是身體虛弱、全身無力,患者在工作時往往容易感到氣促、疲勞、關節或身體疼痛,影響體力勞動工作。腦霧的情況亦容易影響僱員的整體工作表現,而調查亦發現有近六成受訪者表示有認知功能方面的後遺症。表示有視力、肌肉及腦神經方面有後遺症的亦各有三至四成受訪者。政府當局應該盡早審視相關情況,研究為受長新冠影響的僱員及其僱主制訂具針對性的遷就措施指引,例如僱主應在受長新冠影響僱員出現特定症狀的情況下提供什麼合理遷就措施,以免日後因長新冠後遺症而導致職場糾紛。


美國、新西蘭及澳洲等多地已為此提供了不同的指引,例如長新冠在美國可被界‍定‍為殘疾,患者亦有權獲得免受歧視的保護,僱主則有責任為患者在職場上提供合理遷就措施,常見例子包括允許僱員暫時休息、在家工作或移除其部分非核心工作職能等。新西蘭政府建議僱主以對待長期疾病的相同方式,對待患有長新冠的僱員。澳洲政府則會為因工感染新冠病毒及其後受長新冠困擾的員工提供僱員補償。


7. 為受影響學童制訂教學指引


長新冠的影響不局限於成年人,學童同樣有機會出現記憶力衰退、認知能力轉差及其他精神或心理問題,後果嚴重。對於長新冠對學童的影響,當局更加需要「及早識別」、「及早支援」,盡快研究為受長新冠影響的學童及其家長制訂具針對性的教學指引,例如就功課量、課時、課外活動、功課輔導及補課等方面提供彈性安排或額外支援,並且定期評估受影響學童的情況及需求,以及與家長溝通,以減低長新冠對學童在學習質量上的影響。


8. 支援照顧者及優化福利制度


調查顯示兩成半受訪者為長期病患者,而只有兩成的受訪者在確診後入住醫院或社區治療設施,反映不少長期病患者在確診後仍要靠自己或家人在家中抗疫。須知道,社會上的家庭照顧者一直在照顧不同年齡、不同病情的長期病患者方面擔當着重要角色,疫情之下令他們百上加斤,因為長期病患者往往行動不便,甚至需長期臥床,一旦身體狀況因確診而惡化,需更高程度的照顧。


政府應該設立「照顧者津貼制度」,透過政府、專業服務機構及照顧者三方訂立被照顧者個人化服務協議,讓照顧者每月可獲得「照顧者津貼」。同時,優化現行「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及「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措施,加大支援力度,包括提升津貼額、放寛申請門檻等,令更多人受惠。


9. 擴大使用醫療券


公營醫療長期面對硬件、醫護人員不足問題,要短期內增加對長新冠的醫療服務的確是百上加斤。政府應考慮加以善用十多年來行之有效的醫療券制度,以「錢跟人走」的形式將公營醫療服務需求引導致私營醫療體系,讓市民自行選擇合適的私營醫療服務,例如增設「家庭醫療券」每年向每個成人戶口注資港幣1,000元,令同住的家人可以共用,以及增設「兒童醫療券」,每年向每個兒童醫療券戶口注資港幣2,000元,以更有效和具效率的機制加強基層醫療服務以減低長新冠對家庭健康的影響,建構一個「市民有得揀」的「家庭醫生制度」。


10. 成立信託基金


參考過往SARS疫情的經驗,康復者長遠而言往往不止要面對身體上的後遺症,甚至是治療或失業所帶來的經濟壓力或歧視問題。因此,建議政府仿效當年處理相關問題的方式,主動地成立信託基金,以持續地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資助服務以及向部分受嚴重影響人士提供實質的經濟援助。


傳媒查詢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 6600 2511


-------------------------------------------------------------------------------------------

[1] 如咳嗽、痰多、喉嚨痛、流鼻水及氣促等。 [2] 如記憶力、集中力、判斷力、溝通能力減退及思考反應緩慢等。 [3] 如焦慮、情緒低落、煩躁、失眠及嗜睡等。 [4] 如頭痛及頭暈等。 [5] 如眼睛疼痛、視力模糊及畏光等。 [6] 如肌肉疼痛、關節痛、肌力下降、行動不便及抽筋等。 [7] 如消化不良、腹痛、脹氣、胃酸倒流、腹瀉、便秘等。 [8] 如頭髮稀疏及髮量減少等。 [9] 如皮膚炎及皮膚過敏等。 [10] 如胸口疼痛、心跳加速及血壓上升等。 [11] 如性功能障礙、生殖部位疼痛及月經不調等。

[12] 參考新世紀論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瑪麗醫院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統計數據。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