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2日
本港至今有超過二百萬人曾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超過總人口四分之一)。近年來,在社區上一直收到不少患者反映,康復後出現「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俗稱「長新冠」)的症狀。為此,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團隊於11月初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了解新冠肺炎康復者有否出現長新冠症狀,以及該等症狀對他們生活所構成的影響,共收到 552 份來自新冠肺炎康復者或其代表的有效回應。

(一)調查結果分析
1. 康復者對長新冠症狀「估估下」
個案分享:在記者會中,家委會成員劉天正分享了一名街坊的個案,指在新冠康復十天後手腳上出現紅點,繼而形成水泡,看私家醫生及揸藥膏後反令水泡變大。及後事主向公立醫院求醫被懷疑是「生蛇」而被安排在院內隔離並留醫七日。七日後,公立醫院方告知事主並非「生蛇」。幾經波折後,事主才在「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中被告知自疑似是患上長新冠症狀。
2. 康復者應對長新冠仍要「靠自己」
縱使有 25% 受訪者表示自己為長期病患者,但曾因確診而入住醫院或社區治療設施的就只有 20%;86% 表示不知道長新冠後遺症的預防及治療方法;以及 88% 認為政府向長新冠患者的支援不足。事實上,第五波疫情肆虐本港期間,公營醫療體系面臨崩潰,不少確診者紛紛在家中苦等,而政府支援熱線往往難以接通,相信市民對於新冠患者大多「靠自己」在家抗疫的畫面並不陌生。調查發現,對於康復者而言,縱使對長新冠後遺症的預防及治療方法「唔清楚」,在應對長新冠方面仍要「靠自己」,而政府支援亦相當不足。
3. 康復者後遺症多對身心健康均有影響
問及受訪者出現了什麼長新冠症狀,近六成表示長新冠對呼吸道[1](59%)、認知功能[2](58%)及心理[3](58%)有影響;三至四成表示有腦神經[4]、眼睛[5]、肌肉骨骼[6]、消化[7]及毛髮[8]等方面問題;一至兩成表示有皮膚[9]、心血管[10]及生殖系統[11]方面問題。除以上的身心健康問題,近五成表示有其他方面的健康問題,主要是體能上的問題,例如是容易疲倦、體能大不如前、全身乏力等。
4. 後遺症對患者影響深遠
對於以上談及的種種長新冠後遺症,除身體健康狀況外,七成受訪者認為後遺症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個人情緒有影響;三成半認為對學習或工作有影響;超過兩成認為影響患者與家人或朋友相處。在受影響程度方面,一半受訪者認為非常影響患者;四成五表示一般影響;認為不影響的就只有半成。換句話說,共有九成半的受訪者認為相關後遺症對患者有影響。
5. 長新冠患者需要政府多方支援
近九成受訪者期望政府提供中醫服務協助患者調理身體;近八成期望政府針對性地協助他們治療後遺症;近四成期望政府提供社會福利、情緒和心理健康上的支援;近兩成期望得到工作或學習上的支援;近一成期望得到免受歧視的保障。
個案分享:在記者會中,家委會成員林德成邀請了新冠康復者曾女士分享中醫對長新冠的療效及康復者對資助中醫服務的需求。曾女士在分享中指出在康復後出現疲倦、骨痛和肌肉痛等長新冠症狀,一直看西醫未能妥善處理症狀,相反中醫的確有效調理身體及紓緩長新冠症狀,因此期望政府為康復者提供更多資助中醫服務,特別是協助經濟上有需要的一群。
(二)建議
1. 統計全港長新冠患者數字
越來越多市民因發現相關症狀持續而開始憂慮自己是否患有長新冠,惟政府卻一直未有就多少個新冠康復者受長新冠影響作出全面的官方統計。市民唯一能參考的,就只有不同機構的估算,例如參考五個不同機構的統計數字,估算本港長新冠患病率數字竟分別介乎於 3% 至 77.5% 不等[12],數字差距甚大。因此,建議政府先行全面統計全港長新冠患者的數據,收集其人口特徵及治療需要等數據,以方便制訂全面的應對策略。
2. 多渠道發放長新冠資訊
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者都不了解長新冠後遺症的預防及治療方法,反映不少市民對長新冠缺乏認識,惟政府一直以來所發放的長新冠官方資訊甚少,2019冠狀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