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本地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旅遊
- 民建聯
- 8月28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2025年8月28日
香港擁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旅遊資源,涵蓋革命遺址、紀念館及歷史事件地點,值得市民、遊客及研學團參觀遊覽,親身感受歷史對本港的意義。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地,位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與廣州、深圳等地的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資源(如黃花崗烈士陵園、辛亥革命紀念館)形成天然互補,可打造跨區域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網絡。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前夕,民建聯經諮詢歷史專家,整理了六條愛國主義教育特色研學旅遊路線,以及為完善香港愛國主義教育景點設施提出建議。「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歷史教訓我們,戰爭只會帶給人類痛苦和創傷。和平從來得之不易,我們更要懂得珍惜。

《“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指出深入推進中華文化在港澳台地區的傳承與弘揚,密切與港澳特區政府文化和旅遊部門機制化合作,支持港澳文化和旅遊發展更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自恢復深圳「一簽多行」,加上「無處不旅遊」理念深入人心,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大力發展和支持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及熊貓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港蘊藏著諸多珍貴的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景點,有不少與國家及香港抗戰歷史有關的古蹟或景點,例如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以及港九大隊成立地點黃毛應村玫瑰教堂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勇認為,透過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能讓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人了解香港在中國革命史中的角色,促進對國家歷史的認同。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不僅是歷史的回顧,在傳承革命精神與愛國主義教育中起作用,有助促進文化傳承、增強市民國家認同感及推動旅遊經濟。為了讓本港學生身體力行遊覽及感受與國家及香港抗戰歷史有關的古蹟或景點,以革命歷史、愛國主義為核心,突出香港在中國近現代史中的角色,民建聯建議六條愛國主義教育特色研學旅遊路線,分別是:西貢區抗戰紀念之旅、沙頭角抗戰文物徑、九龍西抗戰史蹟導賞、重走港島紅色史蹟、大灣區東江水供港設施導賞團及屯門元朗抗戰歲月。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表示,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景點的歷史保育和教育工作,傳承着先輩保家衛國、守護香港的優良傳統,抗戰紀念遺址和設施表達了對英烈的致敬,亦能加深公眾、特別是新一代對香港本土抗戰歷史了解和認識,有助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希望更多的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多了解和認識香港抗戰淪陷時期的苦難,明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和平來之不易,從而增強守護國家、守護香港的信念,積極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民建聯建議政府推出措施,助力推動本地愛國主義教育研學,這包括增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資源中心,選址應包括在市區,方便市民及旅客到訪。另外,當局宜創建專屬抗戰歷史檔案網站,整理全港與抗戰包括香港保衞戰等有關遺蹟名錄及到訪路線,並持續收集及整理相關口述歷史、圖片及徵集文物等,方便市民及遊客瀏覽,也可作歷史整存紀錄。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郭玲麗認為,政府可加強開發和提供愛國主義教育教材和資源套,供學校和教師在課堂授課或籌辦本地研學團作參考使用。她又指,應提升現職教師的培訓,他們作為教育第一線的重要橋樑,透過愛國主義教育實地考察和專業進修,從而能夠將所學轉化為創新教學內容,促使更有效引導學生認識國家歷史和培養愛國情懷。她續說,我們應鼓勵中小學生參與義務導賞工作,例如在週末前往歷史景點,向遊客及市民講解相關歷史背景和抗戰歷程,從而深化自身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並推動社會大眾銘記歷史和珍愛和平。
本港的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景點分佈於市區和新界,惟缺乏統一的路線規劃,遊客難以高效串聯參觀。部分景點(如西營盤同盟會遺址、元朗楊家村)規模小或僅有標牌,難以吸引遊客。為提升本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體驗及吸引力,建議政府針對各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景點,採取不同措施改善配套措施,為此,民建聯提出7項短期措施、4項長期措施,共11項建議,詳情如下:
短期措施
1. 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中心
建議政府設立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中心,向市民提供學習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配套,內容包括:習主席的治國理論、香港傑出愛國人物的故事、香港的愛國歷史等,讓市民可以學習,提升國家觀念。初步建議選址為尖沙咀威菲路軍營S4座(原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長遠可物色多一個面積較大的選址。
2. 建立抗日戰爭歷史檔案網站
建議政府創建專屬線上檔案平台,持續收集及整理口述歷史、圖片及文字資料,記錄香港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片段,並推介全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路線及熱門「打卡」地點,介紹各抗戰遺址的歷史,吸引遊客參與。
3. 由政府規範管理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並完善景點配套設施
設置清晰的指示牌、多語言語音導覽系統,以及提供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地圖及宣傳手冊的二維碼(QR Code),連接到「抗日戰爭歷史檔案網站」的相應頁面。設立紀念亭、紀念碑或紀念牌匾,以闡述當地抗日活動的事跡及其重要性,並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撥出資源作日常管理和保養(名單詳見附件)。另一方面,提供電子版(環保)及紙本(適合長者)旅遊指南地圖,並解決偏遠地區旅遊景點的電訊接收問題,確保遊客體驗順暢。
4. 融入智能科技元素
為加強對歷史認識及旅遊體驗,建議各博物館、展館或抗戰歷史景點善用科技及完善現有基礎配備,配備人工智能展示及講解歷史事件、增設不同模式的實境裝置及二維碼。
5. 改善交通配套
不少愛國主義教育的旅遊景點缺乏相應的公共交通工具,例如烏蛟騰及西貢景點,建議增設前往各景點的公共交通路線、班次及清晰標識,方便遊客前往愛國主義教育景點,提升交通便利性,增加參觀誘因。
6. 增加香港大會堂紀念龕開放時間
多年以來,香港大會堂紀念龕開放時間,只是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上午9時30分至12:30分。內存二戰中為保衛香港而捐軀的軍民名冊,其後列入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成員為港陣亡人士名冊。但每月只開放3小時,因此建議增加開放時數,方便市民及旅客前往。
7. 向學界宣傳推廣
建議政府到學校進行簡介會,向學校及學生介紹抗戰歷史遺跡及抗戰路線,本地學校可與社區組織合作,推出教育導覽團,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設計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教育路線及研學產品,推廣學界參與。編制相關教材,透過具教育元素的旅遊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
長期措施
8. 進一步完善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的設施
以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現有場地及空間擴容,也可研究往杏花邨地鐵站方向多建一個出入口,方便遊人前往。擴館後,可增設全民國防教育專館、體驗場地、英雄雕像等。
9. 製作及推廣抗日歷史影視及話劇
將內地抗日題材話劇如《東湖旅店》及《盧溝橋》引入香港,製作電影、短片或重演抗日歷史話劇,生動呈現秘密大營救及艱苦抗戰的勝利歷程,喚起遊客對香港歷史的共鳴。
10. 培養專業人才
培訓專業導遊及導賞員,深入講述香港抗日戰爭的歷史故事,確保導遊具備豐富知識,提供引人入勝的導覽體驗,讓遊客更深入理解香港歷史的意義。
11. 與大灣區抗日歷史遺址舉行聯展
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或抗戰及海防博物館,與大灣區抗戰遺址或紀念館合作,如與惠州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合作,舉辦聯乘展覽、講座或研修學習團。通過跨區合作,把香港融入大灣區「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旅遊」網絡,像東江縱隊「秘密大營救」有關的惠州羅浮山司令部、深圳白石龍營救舊址重要節點,適合納入「一程多站」研學旅遊產品內,並推動盡快成立粵港東江縱隊抗日文物徑。
傳媒查詢: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勇9668 6095 (電話/WhatsApp /Wechat)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63731979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郭玲麗 5541 812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