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民建聯就經濟升級轉型的最新建議
- 民建聯
- 9月22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9月22日
2025年9月22日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自2021年來,已撰寫了合共 3份新型工業化倡議書,在今天記者會,歸納總結過去倡議書多項為特區政府採納的建議,例如包括為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設百分比指標,以及推出吸引先進製造業把生產線落戶香港作中試批量生產的措施等。

周浩鼎感謝特區政府採納他過去的建議,而為加快構建本港新型工業化體系,至今創科局已引進超過200家具潛力或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落戶或擴展業務,引進辦亦引進了四批逾80間前沿科技的「重點企業」。較早前民建聯就政府公布公開的四批「重點企業」名單,進行資料搜集及整理,並透過今天記者會,提出最新建議。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仲尼在會上表示,政府應強化實體經濟轉型與金融經濟發展雙結合策略,包括用好各項上市規則例如第18A及18C章,並充份善用香港成熟的金融生態圈,以吸引更多先進製造業公司來港上市、持續融資及成立財資中心。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表示,香港宜壯大新經濟企業總部的角色。他指,這些形成跨國供應鏈核心企業,亦十分需要能管理先進產業的高端人才,因此,當局應促進本港大學與國際一流學府合辦創新先進產業高管課程,以加強吸引及凝聚國際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在港就業及進修,從而加大香港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從而鞏固我們的總部經濟。
周浩鼎亦建議,政府可加強對外宣傳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施政報告已把其投資門檻由3億元降至 1.5億元,這對企業會增加靈活性。此外,對於有意把生產線落戶香港進行中試批量生產的企業,他認為,相關用地或建築物的使用,當局宜以較長年期租約給予企業,拆牆鬆綁,以切合這些企業的需要。
為加快構建新型工業化體系,特區政府積極引進科技企業落戶香港,至今創科局已為超過200家具潛力或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落戶或擴展業務提供支援,包括龍頭企業寧德時代與華為等。同時,政府亦通過引進辦,先後吸引了四批「重點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
在我們掌握到的79家「重點企業」的公開名單中,經一番資料搜集整理(詳情可參閱附件表1)後可以看到,能鏈智電、訊雷有限公司均是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概股,市值(9月18日)分別超過7,500萬港元及39億港元;京東集團、理想汽車、奇富科技三家則同時已在美國納斯達克及香港上市。企業名單中亦有金融科技獨角獸(CERTIFIED KERNEL TECH(CertiK))以及潛在獨角獸公司。同時,驭勢科技、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招商局國際科技有限公司、冰鑒科技及北京雲迹科技亦先後獲得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殊榮。
周浩鼎最後總結,隨著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支援香港發展新型工業化的措施,加上創科局亦引進超過200家相關企業,深信香港未來新型工業化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具體建議
為進一步完善推動香港「新型工業化」的體制建設,特區政府將委聘顧問機構,於今年內開展香港新型工業中長期發展方案的顧問研究,以進一步加快香港新型工業發展的步伐,發展香港新實體經濟。因此,民建聯期望政府未來應積極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積極支持「重點企業」在港上市融資及成立財資中心
港交所自2018年已改革本港上市機制,大量引入新經濟企業及更多海外和內地企業來港上市,開展了本港證券市場的結構性轉型。民建聯認為,創科局2023年引進寧德時代來港,並分別於去年及今年在香港科學園設立研發中心及成功上市,則是對香港改革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發展雙結合的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
在下面表1羅列的44家「重點企業」名單中,撇除7家已計劃在香港或內地上市外,合共有36家「重點企業」本身沒有上市。為強化本港實體經濟升級轉型與金融經濟、資本市場發展的雙結合策略,政府與證監會、港交所未來應積極跟進「重點企業」以及創科局引進來的科技企業在短中長期融資及上市的計劃和需要,鼓勵「重點企業」在港上市融資,並設立企業的財資中心,以助這些選擇落戶香港的企業能更進一步受惠於本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優勢,滿足他們企業發展的資金需要。
另一方面,我們亦建議當局可遊說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阿斯利康在香港二次上市;縱使有企業已在美國、內地上市或者已計劃在內地上市,港交所也應設法吸引他們來港上市,同時推出一些配套措施,包括進一步優化上市機制,「科企專線」亦宜主動向這些企業提供服務,讓他們提高在港上市的意欲和可能性(雙重主要上市、二次上市等)。
2. 加大力度吸引先進製造業生產線落戶香港
目前「重點企業」在港多是設立國際總部或者研發中心,但亦有個別「重點企業」在港有設立生產線,包括美時醫療、「優基科技」(製造治療血癌的免疫療法CAR-T產品)以及麻省光子技術(香港)等,而應脈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亦表示希望將公司製造環節,尤其是關鍵生產製造環節移至本港。
為更靈活迎合企業需要,上周施政報告剛公布下調「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申請門檻至1.5億元,為聘用相關技術人員提供配對資助,以鼓勵更多智能生產設施的建設。鑒於香港的創科產業政策以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策略性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以助國家和香港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消費者需求趨向小批量與客製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產勢成新趨勢,民建聯認為,目前生物科技及半導體等先進製造業生產線在港落戶,將有助吸引其上、中、下游的公司來港,進一步促進先進製造產業提速發展,並間接有助傳統製造業升級轉型,建構更蓬勃的產業生態圈,同時有助創造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
因此,民建聯建議政府在吸納策略性龍頭企業及「重點企業」時,若遇上適合的項目,應著力遊說他們在港投入生產設施,未來亦應透過較長年期土地及各優惠政策措施,拆牆鬆縛,並針對本港新型工業技術人手配套不足的問題,加大力度宣傳已於今年6月底推出的新型工業技術員輸入的新措施 ,從而吸引更多企業在包括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興建廠房作中試及批量生產,成爲高端產品技術的策源地,壯大本港的實業與實體經濟,並為內地企業「出海」及海外企業進軍內地提供產業基地,更好發揮香港在未來全球產業鏈佈局中的雙向通道作用。
3. 強化新經濟企業總部經濟
目前「重點企業」在港多是設立國際總部或者研發中心。建議引進辦及投資推廣署未來靈活運用政策包,善用稅務及投資優惠政策,進一步強化香港的新經濟企業總部職能,以吸引高附加值企業,包括技術及產品研發、知識產權管理、財資管理、全球採購及離岸製造指揮中心等多元職能的企業留港,在企業間建立協作及形成新的供應鏈,建構香港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並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及創科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在特區政府持續大力招商引資的同時,亦會帶來更多高增值職位,為打造香港作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及國際教育樞紐,民建聯認為,在吸引更多國際高端科技管理人才來港就業,政府應持續為海外人才提供更多配套措施,除了增加國際學校及學位外,亦應促進本港的大學與海外國際一流學府合辦創新先進產業的高管課程,若香港既有理想工作機會,亦有進修及高質人才匯聚環境,相信能夠有效吸引國際高端科技管理人才來港、留港;而在產業與人才凝聚的氛圍下,香港有望成為海內外高質人才追求發展個人事業的理想地。
新聞查詢:
民建聯經濟發展事務發言人周浩鼎 3703 9870
民建聯財經事務發言人陳仲尼 5398 388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