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建聯「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結果公布

2024年1月19日



一.  調查簡介

調查目的: 民建聯自2004年10月開始,參考了美國密歇根大學歷年來所做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的方法,就本港市民對消費前景的信心定期進行調查。這次是第四十一次進行的調查,以了解市民對本港消費信心的變化情況。

 

指數內容: 共3個,分別是-

(1)  回看過去1年及現在的「目前狀況指數」;

(2)  展望未來的「消費者預期指數」;以及

(3) 綜觀過去、現在及將來的「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

三項指數均以2004年10月開始時的100作為比較基準。

(3項指數的計算方法可參考附件)


訪問日期:11-12-2023至19-12-2023

訪問對象:18歲或以上操廣府話的香港市民。

調查方式:以電腦隨機抽取電話樣本,透過真實訪問員以電話問卷訪問方式進行。

成功樣本:802(259手機樣本,543固網樣本)

回應比率:39.1%

抽樣誤差:在95%的置信範圍內,抽樣誤差不超過加減3.5個百分點。

加權調整:調查結果以政府公布的2023年年中香港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年齡及性別分布進行加權調整。由於經加權調整,部份附表並不一定得出相同的總數。

委託調查機構:香港民意調查中心

 

二.   調查結果摘要


2023年香港經濟在疫情後復甦比預期緩慢,港府下調2023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測,由8月時覆檢的4%至5%,至去年底向下修訂為增長3.2%。事實上,本港經濟在2023年對比去年已有增長,惟面對多種因素,包括全球整體經濟未如預期增長、地緣政治因素不穩等,導致市民對於本港經濟信心較弱,以及情緒較為悲觀。與23年6月份進行的結果比較,是次調查結果,「目前狀況指數」明顯反映市民對於下半年經濟狀況較為擔憂,而另外兩個指數則出現同樣狀況,顯示市民預期出現較大落差。


周浩鼎表示,上一次調查,即2023年6月的結果顯示,香港市民在疫情通關後對於本港經濟期望較大,惟2023年本港經濟復甦力度未有預期大,因此構成市民心中的期望落差。事實上,本港在疫情後通關以來,有多項數據顯示本港經濟,在環球經濟疲弱情況下,其實有令人鼓舞的表現。其中,去年全年約有3,400萬人次旅客訪港,回復達致疫情前五成半的水平。此外,根據政府統計處發表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 2023年10月至12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2.9%,本港就業情況良好。另外,合資格外來人才置業印花稅「先免後徵」實施兩個多月以來,稅務局已收474宗申請,當中394宗獲批,反映深受外來人才歡迎。同時,商經局局長丘應樺近日接受傳媒道,外國駐港公司重回9039家,去年超過300家外資企業來港,這顯示出香港的發展機會仍是非常強大的。周浩鼎認為,種種數據可以顯示出香港疫後經濟復甦情況其實不如坊間悲觀。至於市民持有較不樂觀的情緒,有機會是市民未必有留意這些宏觀經濟數據,比較直接受到其他經濟狀況數據影響,例如房屋價格調整等消息。


周浩鼎續表示,公眾對外資企業在香港擴張的情況,其實未必一定認知。例如美國速遞物流公司UPS 在香港的機場投入資源擴大他們的物流基地,英國的阿斯利康藥廠(Astrazeneca)在香港將成立研發基地,此等訊息亦值得向公眾作解説,更有效掌握資訊,對經濟信心的前景也會改觀。


陳學鋒認為疫情過後全球以及香港經濟都面對着轉型,包括消費模式轉變由傳統零售轉變成網購,以及旅遊模式轉變,例如元旦日深圳旅客「不過夜」、以往團體旅遊購物轉變成個人「深度遊」等。他建議,特區政府應該提振市民對於本港經濟狀況的信心,同時社會各界應該針對疫後整體經濟模式轉變,改造營商思維,迎合市場環境。香港應該發揮我們一直以來所驕傲的迅速應變能力及精神,多措並舉,加速推動本港經濟發展再創高峰。


三.  詳細結果及分析


(一)消費者預期指數

在今次調查結果中,「目前狀況指數」由23年6月時的84下跌至歷年第二低77,「消費者預期指數」同樣大幅下跌至91,二者合計,令「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由上次104下跌至87。

 

今次調查是正式脫離新冠疫情後的一年下進行,政府在年初分別取消封關,讓香港國際人流物流進出回復正常;本年初香港社會以及國際經濟普遍對於脫離新冠疫情後整體經濟較為樂觀,惟地緣政治繼續多變,以及經濟復甦力度未如預期。促使「目前狀況指數」的結果對比23年6月出現強烈對比 。


(二) 市民個人財政狀況

是次調查結果顯示,市民過去一年的個人財政狀況「好左」的比重,由上次9.9%的下跌至4.5%,而表示「轉差」的則同樣下跌由上次38.4%下降至33.2%;至於表示「一樣」就打破去年下跌的趨勢,由上次51.8%升至62.3%(見附表2)。今次調查市民財政狀況表示「好左」的比重下跌一倍。而表示「差左」的比重亦同樣下降,反映本港經濟正在復甦,只不過未及預期理想。因此過去一年財政狀況保持一樣的比重上升,超過一成。

 

(三) 個人財政展望

從受訪者對未來1年個人財政狀況的展望中可以看到,市民的情緒對比半年前悲觀。表示「轉好」的由去年12月時25%大跌至14.7%,表示「轉差」的則由上次24%上升至26.6%,而表示「一樣」的則由上次51%亦上升至58.7%。這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於本港經濟下半年表現與預期存在落差。因此本次調查結果反映社會對於未來個人財政展望較悲觀。但不能排除因為市民對於現時本港整體經濟數據未能全面掌握,導致過分悲觀。


(四) 長短期經濟前景


對於未來一年的香港經濟前景,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重,由上次高位42.8%跌至25.5%,認為「和現在一樣」的由上次29%稍跌至28%,而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亦由上次約28.2%上升至46.5%。隨着逐步走出疫情陰霾,而國際及本港經濟因應地緣政治等因素的背景下,市民對短期整體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再次緊張。因此,市民持負面看法的比重比持正面看法為高,同時顯示社會經濟政策有必要進一步重振及提升市民的信心。

 

至於對香港未來5年的長遠經濟前景,受訪者看法亦出現類似轉變。持正面看法由上次過去高位32.6%稍微下降至30%;持負面看法的比率,由上次近24.7%升至35.5%;表示「差不多」則由約42.7%下降至34.5%,可見市民對香港長遠經濟發展前景的情緒未有太大波幅,惟依然因為全球經濟在疫情後出現轉變,令現時較多不確定性,令市民長遠預計較為悲觀 。


四.   總結


今次調查是正式脫離新冠疫情後的一年下進行,本年初香港社會以及國際經濟普遍對於脫離新冠疫情後整體經濟較為樂觀,惟下半年本港經濟狀況致社會各界期望落差較大。事實上,數據顯示出香港疫後經濟復甦情況其實不如坊間悲觀。至於市民持有較為悲觀的情緒,有機會是市民未必直接掌握這些宏觀經濟數據,相對比較直接受到其他經濟狀況數據影響,例如房屋價格調整等消息,引致較不樂觀情緒。同時,疫情過後全球以及香港經濟都面對着轉型,包括消費及旅遊模式轉變,社會各界應該針對疫後整體經濟模式轉變,改造營商思維,迎合市場環境。


就此,民建聯對於本港經濟狀況信心尚待提振之時,制定了一系列建議將在月底向財政司司長表達,並期望財政司司長能夠將建議納入來年財政預算案內。

 

新聞查詢:  民建聯副主席、經濟發展事務發言人周浩鼎         3703 9870

民建聯副主席、房屋事務發言人陳學鋒                                   6099 3800   



新聞稿
.pdf
下載 PDF • 772KB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