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建聯公布「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結果,市民對本港經濟前景展望轉樂觀

2023年1月26日



一. 調查簡介


民建聯自2004年10月開始,參考了美國密歇根大學歷年來所做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的方法,就本港市民對消費前景的信心定期進行調查。這次是第三十九次進行的調查,以了解市民對本港消費信心的變化情況。


指數內容:

共3個,分別是-

(1) 回看過去1年及現在的「目前狀況指數」

(2) 展望未來的「消費者預期指數」;以及

(3) 綜觀過去、現在及將來的「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

三項指數均以2004年10月開始時的100作為比較基準。


訪問日期:13-12-2022至29-12-2022

訪問對象:18歲或以上操廣府話的香港市民。

調查方式:以電腦隨機抽取電話樣本,透過真實訪問員以電話問卷訪問方式進行。

成功樣本:862

回應比率:39.8%

抽樣誤差:在95%的置信範圍內,抽樣誤差不超過加減3.3個百分點。

加權調整:調查結果以政府公布的2022年年中香港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年齡及性別分布進行加權調整。由於經加權調整,部份附表並不一定得出相同的總數。

委託調查機構:香港民意調查中心


二. 調查結果摘要


今次調查在政府多次大幅放寬檢疫隔離及社交距離措施,但感染個案再回升至二萬多高位的12月下半月進行。與去年6月份進行的結果比較,是次調查結果,「目前狀況指數」明顯下跌至歷史新低位,但另外兩個指數均有改善,這是由於「消費者預期指數」進一步持續回升,顯示市民預期未來本港復常及經濟谷底復甦的機會已較高。


是次雖然「目前狀況指數」由6月時的83下跌至新低位73,但「消費者預期指數」由上次105升至113,是歷來次高水平,因此「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由上次98回升至101的正面水平,是自2021年6月以來最高位。當中個人財務狀況展望略有改善,但整體看法仍偏向悲觀,反映部份市民的收入或工作狀況仍然欠佳。至於香港經濟前景展望方面,則無論是短期或長期展望,被訪者的保守情緒紓緩程度均較大。


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表示,由於「目前狀況指數」仍然下跌,反映市民近期經濟狀況仍然偏弱,期望新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向香港市民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以紓解市民經濟壓力,亦振興零售餐飲等中小企。


周浩鼎也強調,目前狀況指數下跌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三年疫情蹂躪,經濟處低位,市民的錢也用得「七七八八」,導致「目前狀況指數」仍然偏低。然而由於市民期許對內地通關,香港正式邁向復常,故此對香港未來長遠經濟重拾信心,明顯轉趨樂觀,體現在今次兩個消費者預期指數反彈至高位。


問卷調查期間,雖然本地疫情仍處於每日超過兩萬宗的高位,但政府已清晰表明抗疫不走回頭路的政策,加上有消息指本港會逐步恢復與內地通關。市民期望內地旅客自由行等會惠及香港經濟。但同時亦擔心本地接待旅客能力未能全面恢復,從而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狀況。立法會議員陳學鋒表示,「飯要一口一口吃,否則會啃死」,故他非常支持特區政府現時有序的通關措施,讓社會各方面都能逐步、有序地復常而又減少對市民的日常生活影響。


周浩鼎表示,兩地目前已實施首階段通關及復常措施下,政府應加緊力度重振經濟,促進產業多元化,並開拓對外聯繫及市場領域,讓社會工商各界能迎接更多發展及工作機遇。當局在經貿政策應重視東盟地區的戰略發展地位,包括把香港上市平台擴大為以內地及東盟國家企業的集融資樞紐方向發展,以吸納更多東盟企業來港上市;同時亦應著力吸納海外大型企業及專才落戶香港,推動數字經濟、電子商貿、創新科技以及新型工業化等產業的發展。


三. 詳細結果及分析


(一) 消費者預期指數進一步上升


在今次調查結果中,「目前狀況指數」由6月時的83下跌至歷史新低位73,「消費者預期指數」由上次105進一步上升至113,為歷來次高水平,二者合計,令「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由上次98微升至正面101,突破2021年6月水平


今次調查是在政府多次大幅放寬檢疫隔離及社交距離措施,但感染個案再回升至二萬多高位的12月下半月進行,盡管「目前狀況指數」比去年中進一步下跌,但市民的展望情緒卻比上次更樂觀,令調查中「消費者預期指數」高於「目前狀況指數」的結果,已持續出現了第三次。這反映政府最新的復常政策取向,令市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也變得比較正面。


是次調查結果顯示,市民過去一年的個人財政狀況「好左」的比重,由上次4.3%的歷史低位僅微升至5%,而表示「轉差」的則由上次36.1%回升至40.7%;至於表示「一樣」就由上次近六成的歷史高位下跌至54.3%。在經過2022年初最嚴峻疫情後,今次調查市民財政狀況表示「好左」的比重有輕微回升,可能與目前勞工市場繼續改善,失業率已大為紓緩(10月至12月進一步跌至3.5%,疫情三年來新低)有關,而表示「差左」的比重則有較大幅度上升,反映許多市民在過去一年的收入與財政狀況,仍因疫情遲遲未止而持續欠改善。事實上,目前最新勞動人口參與比率為58.3%,仍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反映有部份在疫情前的就業人口在疫情期間,因各種原因暫時離開職場的情況,這多少也會影響市民個人財政狀況不夠以前好。


(三) 個人財政展望保守情緒減但仍參差

從受訪者對未來1年個人財政狀況的展望中可以看到,市民的悲觀保守情緒已有紓緩。表示「轉好」的由6月時19.4%上升至25.3%,創出調查歷來最高水平,但表示「轉差」的亦由上次19%上升至22.7%,而表示「一樣」的則由上次61.5%大減至52%。這調查結果顯示,在政府多次大幅放寬檢疫隔離及社交距離措施下,去年底市民的悲觀情緒已有改善,不過,仍有近七成半人看法較保守甚至悲觀,當中包括認為自己財政狀況未來會轉差的仍然有所增加,這也是不容忽視的情況,反映在疫情仍未「斷尾」等因素下,市民的觀望審慎情緒以及收入環境的負面因素仍然揮之不去。


對於未來一年的香港經濟前景,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重,由上次罕有高位約41%進一步上升至47.9%,創出歷史高位,認為「和現在一樣」的由上次22%略減至20.6%,而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亦由上次約37%下跌至31.5%。隨着政府先後多次大幅放寬檢疫隔離及社交距離措施,包括實施0+3隔離檢疫措施,以至12月29日起,取消疫苗通行證、密切接觸者隔離令、大廈強檢、限聚令、處所入場人數及餐桌距離等的背景下,雖然調查期間感染新冠個案每天由逾萬宗攀升至逾兩萬五千宗,但市民對短期整體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亦進一步紓緩,因此,市民持正面看法的比重比持負面看法相對為高


至於對香港未來5年的長遠經濟前景,受訪者看法亦出現類似轉變。持正面看法由上次28%上升至過去較少出現的高位32.8%;持負面看法的比率,由上次近31%減至28.6%;表示「差不多」則由約42%縮減至38.7%,可見市民對香港長遠經濟發展前景的保守情緒也有較明顯紓減,估計這與全球已大致取消隔離防疫措施以及採取復常政策局面,以及對本港經三年疫情後復常將否極泰來的期望有關。


四. 總結及建議

今次調查在政府多次大幅放寬檢疫隔離及社交距離措施,但感染個案再回升至二萬多高位的12月下半月進行。與去年6月份進行的結果比較,是次調查結果,「目前狀況指數」明顯下跌至歷史新低位,但另外兩個指數均有改善,這是由於「消費者預期指數」進一步持續回升,顯示當時市民預期未來本港復常及經濟谷底復甦的機會已較高。對於個人財務狀況的展望有改善,不過,看好的被訪者雖有增加,但整體看法仍偏向悲觀,反映部份市民的收入或工作狀況仍然欠佳。至於香港經濟前景展望方面,則無論是短期或長期展望,被訪者的保守情緒紓緩程度都較大。


就此,民建聯認為,在新年伊始,兩地已實施首階段通關及復常措施下,政府應加緊力度重振經濟,促進產業多元化,開拓對外聯繫及市場領域,讓社會工商各界能迎接更多發展及工作機遇。新一屆特區政府既然已進入了「開創新局面 實現新飛躍」的重要時期,當局應積極增強「興」的動能,進一步開創由治及興的新局面。據此,我們提出「突破挑戰拓新局 重振經濟建繁榮」的口號,提出下列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外競爭力

(一)鞏固國際經貿及金融中心地位

1. 加強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協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 「滬港通」及「深港通」推行多年運作已較成熟,為進一步提高市場流通量,建議向內地爭取把「滬港通」及「深港通」的南向合資格個人投資者,其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內的資產合計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的要求,下降至例如10萬元或以下。

  • 向中央爭取加快推進透過滬深港通管道,允許內地及本港投資購買對方市場首次公開發售(IPO)的「新股通」。

  • 積極向中央爭取以大灣區為試點,將香港「轉數快」與內地的網上實時轉賬支付系統對接,以建立跨境快速支付系統,容許香港居民通過香港的網上或手機銀行,輸入收款方的姓名和手機號碼,即可向內地進行跨境、跨銀行的實時免費轉賬匯款。

2. 把香港發展為內地及東盟國家企業的集融資樞紐

東盟國家發展迅速,相關經濟體兼具新舊經濟發展,區內獨角獸企業數目更是全球位列第四位,建議當局把香港上市平台擴大為以內地及東盟國家企業的集融資樞紐方向發展,同時研究法規上可如何進一步便利東盟地區的企業來港上市,以吸納更多東盟企業,特別是其初創企業及獨角獸企業來港融資和上市。


3. 推動香港與東盟的經貿向更高層次的戰略發展

建議特區政府經貿政策重視東盟地區的戰略發展地位,特別是中美大國博弈下,香港更需要與東盟地區的全方位發展經貿,讓香港的對外經濟有新的發展點。特區政府亦需要從高層次組織上設立委員會,吸納各持份者的意見,更好規劃與東盟發展的路向。


4. 提升國際經貿中心角色

  • 進一步擴大CEPA下享有零關稅香港原產貨物範疇,包括降低香港製造的比重,及包含香港知識產權或科創投入的貨品。

  • 積極跟進加入RCEP和CPTPP,以發揮香港連接內地與其他經濟體的樞紐作用,鞏固及提升香港作為國際、區域貿易與經濟投資中心的地位。

(二)提升人才資源質與量

1. 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

建議在新一輪人力資源推算中主動檢視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應與需求情況,並因應推算結果為人手短缺的工種制訂短中長期的人力發展政策。同時,政府應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規劃哪些行業應引入人才,哪些應加強本地培訓。作為配合,政府應主動與大學或高等院校合作,以便各專上院校能在設計課程、制訂大學學額種類及名額時能作更佳的配合,提升年青人的就業能力。


2. 紓減就業市場人手短缺問題

經過疫情肆虐三年,因多種原因,相當多行業均出現人手短缺問題。為市場經濟活動全面恢復作準備,政府須及早作出適當的準備配對措施,包括鼓勵因疫情已暫離就業市場的市民重投工作,建議當局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開工不足援助津貼,新設「64-144小時總工時」層級;同時進一步增設託兒所設施及資源,包括增加託管名額,並提升社區保姆酬勞待遇,由目前每小時25元,增加至起碼最低工資的水平,改善整體託管服務,以鼓勵家庭主婦進入或重投職場。


3. 盡快擴大人才清單

政府計劃未來每年將引進不少於3.5萬名人才,當中一部分為創科人才。建議當局盡快擴大現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中只涵蓋13種專業的人才清單,並針對有意重點發展的產業,包括多種專項保險以及先進製造業的管理人才等相關領域,納入計劃中,以加強本港支柱及新經濟產業的發展。


4. 改革DSE乙類「應用學習科目」成績待遇 針對香港學生在中學階段職專教育的參與率偏低,以及職專教育是學生人生出路的「次選」問題,促請當局必須加強DSE乙類「應用學習科目」的課程內容,同時提升優異表現的成績,最高可獲取5級成績,而非只有4;長遠更應研究逐步提升至等同5*以至5**,以達致增加社會對「應用學習科目」的認受性,鼓勵更多學生修讀。


5. 積極增加應用學位課程

建議政府在現有的「應用學位課程先導計劃」中,進一步加入未來新型工業化重點發展的行業課程;各職專教育機構亦應加強課程內容及增加職學雙軌制課程數量與涵蓋範疇,讓新型工業化的技術員、技師均能擁有理想晋升階梯,以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新型工業化」行列。


二,經濟產業多元化

1. 推出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

建議推出全新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吸引來港投資特定產業,包括創新科技、先進製造業等企業類別的人士來港定居;條件是要達到一定的資本投資額,以及聘請本地員工數目要求,從而吸引更多企業來港投資。


2. 推動電商發展

為推動本港電子商貿發展,建議當局將之前推出並已完結的「遙距營商計劃」,轉為恒常的「電子商貿助推計劃」,以鼓勵及支援設有實體店面的零售、批發商等中小企業,透過資訊科技方案在網上營運及銷售,並培訓員工;同時,申請的企業可透過計劃,把其產品放在大型綜合電商平台進行線上銷售,以打開中小企在內地以及海外例如東盟等市場,以助維持本港競爭力與開拓香港對外市場領域。


3. 加強發展數字經濟

  • 考慮設立配對基金或強化其他支援措施,支持有關企業在有需要的地區加快建設5G基站網絡等數字經濟所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 政府向內地當局爭取在整個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試驗香港與內地網絡數據互聯互通。

  • 在北部都會區等新發展區的規劃上,由政府直接將電訊網絡及數碼基建納入基建部分,並主導工程,以建立良好網絡,從而配合新發展區發展成創科及新型工業化的重地。

4. 加大力度推進創新科技發展

  • 為推動科研工作,應盡快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提升至2%。

  • 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加強結合大數據、地理資訊系統、數據算力、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核心基礎設施,建構物聯網的發展,通過「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生態,以推動人流、物流、服務流、資金流與數據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及大數據共享平台,促進大灣區內「五流」的互聯互通,支持香港經濟能在疫後成功轉型,迎接數據時代及數字經濟的發展。

5. 充份利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生物科技

  • 爭取放寬國家《負面清單》中對生物樣本、基因診斷與治療的外資准入限制,准許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擔當主要股東及於河套註冊企業直接進入內地市場,讓企業與內資公司獲得相同的待遇。在知識產權銜接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亦可參考本港「轉錄標準專利」制度,認可本港知識產權署審批的原授標準專利,於大灣區先行先試。

  • 內地人類遺傳資源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流動供研發用途存在限制,應向內地有關部門爭取拆牆鬆綁,並於整個合作區設立機制,容許兩地生物樣本在區內流動。

6. 推動新型工業化

  • 將與生產相關的工種,包括設計、研發、檢測等重新歸類為製造業,以反映製造業的重要性,更好推動新型工業化4.0。

  • 在新設工業專員方面,建議當局在外面聘具先進製造業商界經驗的人才擔任此崗位,透過行業經驗,有助政府拆牆鬆綁,推進新型工業化。

  • 優化「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現時該計劃只接受與「工業4.0」或高端科技相關的課程登記,未有顧及傳統製造行業在升級轉型過程中,所需的深層專門技能和知識。建議當局盡快加入更多不同種類的認可課程,令更多僱主可以為在職僱員提供完善進修階梯。

  • 繼續加強跨部門協作,有效統籌相關部門各項要求準則,拆牆鬆綁,協助先進新型工業在港落地,以加快厰商籌備啓業的進度,有效推動香港新型工業化。

三,加快吸引境外人士訪港及復常

1. 復辦大型盛事活動

政府包括金管局、旅發局、貿發局等機構牽頭復辦大型盛事活動、國際性會議、大型展覽活動,當中並邀請國際名人到港,以刺激香港復常後的經濟活力及朝氣;同時,當局即時加快處理各組織及機構主辦大型活動及盛事的申請,並盡量減少參加者的活動限制。


2. 協助旅遊運輸業界復常營運


新聞查詢:

立法會議員兼經濟發展事務發言人周浩鼎 3703 9870

立法會議員兼房屋事務發言人陳學鋒 6099 380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