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劉國勳視察廚餘回收設施,推動做好回收助減廢

  • 作家相片: 民建聯
    民建聯
  • 2024年5月2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4年5月20日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參觀廚餘回收設施,民建聯新界北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與環境及生態局常任秘書長謝小華放環保署署長徐浩光及委員等,分別到大埔墟街市參觀「廚餘再生俠」,又到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視察,聽取政府官員簡介。 

 

「廚餘再生俠」是由本地研發的廚餘處理機器,可以把廚餘液化成漿液,有助降低運輸成本。現時已有約10 個處所安裝「廚餘再生俠」處理系統,提升廚餘處理效率。而大埔墟街市將是全港首個街市引入,每日回收菜檔及熟食中心的廚餘。全港平均每日收集量約 200 公噸廚餘,運往有機資源回收中心 第一及第二期(O•PARK1, 2)處理。 

 

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一直關注回收設施如何配合減廢政策。他認為,近日有關垃圾徵費討論,揭示回收設施極需大幅增加,相信垃圾徵費於8月1日是否如期推行,回收的工作都不能停步,必須要加大宣傳及教育,繼續和更深入去做,提高市民的回收減廢意識。畢竟徵費只是手段,減廢才是目標。 

 

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約三成,是最大的廢物種類,做好廚餘回收對減廢目標相信能起重要作用,更能轉廢為能。不過,根據局方反映,回收設施即使是免費資助,各大屋苑反應亦未如理想,可能與市民回收習慣及前線人員在過程中衍生的其他成本有關,而若沒有垃圾徵費政策,個人以至不同處所回收的誘因會減低,當局應研究從政策上或推出措施,方便個人及屋苑,鼓勵他們建立回收的習慣。 

 

環保署積極推廣並於全港各區公共屋邨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機,又免費派發家居廚餘桶,深受市民歡迎,但以往派發的數量偏少,國勳期望政府可以大量派發,例如透過積分可以換取,趁機教育市民培養回收廚餘的習慣。 

 

最重要當然是要大量增加智能廚餘回收桶,透過便利的回收點及「綠綠賞」等吸引市民回收廚餘,更要做好收集及運送等程序,以免再發生早前有回收桶已滿或需維修,令市民把廚餘棄置在附近,衍生其他衞生問題。各國都為回收廚餘努力。 

 

長遠而言,劉國勳認為不應只靠政府資助補貼,而應推動綠色經濟,把相關行業產業化,令人覺得環保事業具前景而加入,物色並引入創新及更具成本效益的廚餘處理技術,不斷提升便利度及效率。 

 

Comments


Commenting on this post isn't available anymore. Contact the site owner for more info.

訂閱《建聞》電子版和其他電子資訊

您已成功訂閱

  • Facebook
  • Youtube
WhatsApp Image 2022-07-21 at 10.55_edited.jpg
wechat.jpeg

 3582 1111

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廈15樓

© 2024 by the DAB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