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
中國香港代表團在剛過去的巴黎奧運會奪得兩金兩銅的歷史佳績,即使未有獲取獎牌的運動員,也展現卓越的表現,市民透過直播觀看比賽實況,掀起前所未有的體育熱潮。這股熱潮不應隨時間減退,可藉著創造良好的運動氛圍,對運動員加強支援,助香港體壇延續驕人成績。
繼三年前的東京奧運,民建聯於巴黎奧運期間再次進行電話問卷調查,比較市民的運動習慣變化,以及了解他們對進一步發展香港體育的意見。我們根據調查結果,並結合體育界和市民在這段期間對本港體育發展的意見,初步提出10項政策倡議,包括檢討各級運動員的資助和津貼金額,以及透過加快興建場館等方式,加強對本港體育發展的整體支援。
民建聯於2021年9月提出「制定2030+體育政策及發展藍圖」,期望政府從短中長期統籌及落實相關政策倡議,其中一個目標正是希望改善市民體質及精神面貌,培育更多精英運動員為國家為港爭光,營造普遍認同及支持精英運動員的社會氛圍。而在擬定進一步體育政策倡議時,我們亦有以下目的:
1. 加強對現役和精英運動員的支援,營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可以專心比賽和訓練。
2. 帶動全民運動的氣氛,藉此讓更多年輕人積極參與運動,提高整體市民參與運動的程度。
3. 讓市民欣賞體育賽事,支持香港運動員的社會氛圍得以延續,讓體育產業更蓬勃發展。
A. 市民運動習慣與體育政策民意調查
調查目的:奧運的熱潮亦令市民對運動的關注和興趣得到提升,為了解市民運動習慣及體育政策的意見,我們在7至8月進行了一份電話問卷調查,結果成功訪問了471位12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
訪問日期: 2024年7月25日至8月14日
抽取調查樣本及調查方式: 電話隨機抽樣訪問
訪問對象: 12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
有效被訪人數: 471人 (樣本按2023年政府統計處人口年齡分佈加權調整)
調查結果摘要
1.過去一年,近八成受訪市民平均每個星期都會做運動。當中,兩成半(25%)受訪市民表示,通常會做5次或以上運動。
2.有做運動的市民當中,近五成(49.3%)表示通常每次運動半小時至1小時;兩成(22.4%)受訪市民平日最愛跑步,近一成(9.6%)愛游泳,7.1%愛單車,4.5%愛羽毛球,4%愛乒乓球,2%愛足球。
3. 三成五(35.2%)市民認為最會降低運動意欲的因素是無時間,13.5%認為是無場地。
4.超過八成(86.8%)受訪市民表示,會收看巴黎奧運。在會收看巴黎奧運的市民當中,四成半(45.6%)平均每天花2至4小時收睇賽事或資訊,近四成(39.6%)花1小時以下。近四成(37.4%)最愛收睇哪類型賽事是球類,其次是游泳/水上運動 (17.8%)。此外,三成半(35.6%)市民表示,巴黎奧運的資訊有激發到多做運動。
5.近兩成(19.7%)市民表示,最想香港增設羽毛球場館,其次14.3%想增設游泳池,8.4%想增設劍擊館。
6.七成半(75.1%)市民贊成香港舉辦更多體育盛事,例如與內地城市合辦亞運會、亞洲青年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世界沙灘運動會等。啟德體育園即將落成,近三成(29.1%)市民表示會吸引他們到體育園的原因是觀看體育盛事。
7.六成(62%)市民贊成政府推出電子運動消費券,資助市民多做運動。
*詳細調查結果見附件
調查分析
1. 市民重視運動習慣
八成市民每星期都有做運動,可見市民了解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但比較兩次調查,未有做運動市民的比例略有增加,而每次做運動少於半小時市民的比例,則從17%顯著增至27%,每次做半小時以上市民的比例則下降,反映市民的運動量減少。不過,調查顯示超過兩成受訪市民表示有收看奧運,而且三成半市民表示巴黎奧運的資訊有激發他們多做運動,可見播放奧運賽事對提升一部分市民運動意識有良好作用。
2. 市民期望政府在社區增建更多體育設施
在眾多體育場館或設施中,近兩成受訪香港市民表示最想增設羽毛球場館,其次是游泳池,而本港運動員在奧運劍擊項目取得佳績,亦令市民對增設劍擊館感到興趣。我們希望政府會針對市民需要增建更多綜合體育館和游泳池,增加方便市民做運動的場地。
3. 市民支持香港舉辦更多體育盛事
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半受訪市民表示支持香港舉辦更多體育盛事,例如與內地城市合辦亞運會、亞洲青年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世界沙灘運動會等。估計市民期望透過舉辦更多體育盛事,可以做大、做強體育事業和產業,和培訓更多精英運動員。
4. 市民期待到啟德體育園觀看體育盛事和娛樂盛事
啟德體育園即將落成,近三成市民表示會吸引他們去體育園的原因是觀看體育盛事,兩成欣賞娛樂盛事,如演唱會,反映體育園受市民歡迎,並對園區設施舉辦大型盛事特別有期望。
B. 體育政策倡議
香港運動員在巴黎奧運創佳績後,社會關注奧運後如何持續支援體育發展,尤其關心全職運動員的待遇和前景問題。而相關調查結果亦顯示,市民普遍支持體育運動,反映香港有條件進一步拓展體育的各個領域。
政府近年以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專業化和產業化作為體育政策的五大發展方向,並持續投放資源。隨著本港運動員在奧運續創佳績,社會也期望和樂見特首在稍後發表《施政報告》時,多提出更多與體育發展相關政策,加強支援運動「五化」的發展,尤以對增加精英運動員支援和增建體育場地的訴求,最為殷切。就此,我們初步提出10項政策倡議:
1. 檢討及優化精英運動員的資助機制
● 檢討體院現時「精英訓練資助」之下各級運動員的資助和津貼金額,特別是可以研究調整「精英丙」及「成年隊」運動員類別的資助金額及年期。運動員在體育生涯起始階段,往往較難匹敵海外精英成年選手,調整這方面的待遇有助更多青少年運動員晉升至成年隊,為不同運動項目建立健全的晉升梯隊。
2. 鼓勵商界為體育活動和運動員提供贊助
l 協助業界發展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以體育帶動廣告宣傳、賽事統籌、體育用品及時裝、餐飲、旅遊、酒店、娛樂代言、體育醫學等行業發展,建立完整的體育產業鏈。
l 政府應協助商界進行配對工作,助商業機構以「一對一」方式贊助不同運動項目,讓運動員獲得更多資助,並透過給予稅務優惠,鼓勵商界參與。
l 鼓勵商界參與專項運動的贊助,例如透過投資與捐款(隊伍冠名),支援體育總會或地區體育會組織比賽隊伍、培訓班。
l 鼓勵政府、公營機構或商界從精英運動員中,物色人選,招聘他們為機構代言人,這既可增加運動員收入,也可以讓精英運動員獲更多市民支持,帶動與選手或其體育項目相關的產業發展。
3. 對體育總會管治作出檢討
●近年不時傳出與運動員選拔相關的爭議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根據傳媒報道,港協暨奧委會一直檢視體育總會的管治狀况,並制定「機構管治手冊」,希望相關檢討結果可盡快公布,說明加強管治八十個體育總會的路向;重中之重是建立一套健全和開放透明的選拔準則和上訴機制,創造公平環境,讓運動員明白只要付出努力,取得良好成績,就有機會在體育舞台上一展身手。
4. 加強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的應用
●不少有份參與今屆巴黎奧運的香港運動員,早前談到自己克服傷患的故事時,都歸功於體院醫療團隊在背後的協助。當局應配合體院新大樓落成,在運動醫學方面進一步增撥資源,增加包括技術教練、體能教練、營養師、物理治療師、情緒及心理專家等的人數,讓運動管理更加專業化,全方位提升對精英運動員的支援。
●運動科學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奧運期間可見現今不少賽事也會運用視像系統協助裁判執法,並即場進行視像分析,將觀賞體驗提升至另一境界。政府應掌握全球運動發展趨勢,並考慮不同運動項目的獨特需要,為體育總會撥出專門款項,協助體育界升級設備或提供科技支援;又可提供便利措施,協助體育總會和主辦機構在場地設置及擺放相關科技器材,避免「朝桁晚拆」的情況。
5. 加快興建永久康體場地和引入簡約體育設施
●港隊在巴黎奧運劍擊賽事中囊括兩金之下,民調顯示逾8%受訪市民希望當局可以興建劍擊館。我們亦曾於今年初收集18區對增設康體設施的意見,留意到深水埗、堅尼地城、鰂魚涌、葵盛、將軍澳、北區、甚至長洲,都有增建和重建游泳池的需要。政府應透過繼續推展《體育及康樂設施十年發展藍圖》,加快落實規劃中的康體設施,而近年在《施政報告》分別提及興建的劍擊館、游泳館和官涌「城市運動體育中心」,也應盡快制定落實時間表。
●體院新設施大樓雖然即將落成,但隨著體院培訓的精英運動員及精英體育項目不斷增加,位於沙田的體院發展空間有限,當局可考慮為體院物色分校選址,以提供更多訓練場地予本地運動員,支持體育精英化發展。
●今屆奧運的不少新增運動項目,例如三人籃球賽,都移師至戶外場地進行。政府未來應多加探索以類似模式,物色一些地標式建築、海濱地段,以及已規劃作康樂設施的用地或位於天橋底等位置的閒置用地,以近年在海外及內地盛行的氣膜建築結構(Air Domes)或大型帳逢等方式,興建一些可供用作舉辦城市運動的「簡約體育設施」,既可短時間內紓緩場地不足的問題,又能讓更多賽事在不受天氣影響下移師戶外舉行,藉此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運動,從而培育更多的精英運動員。詳見附件二
● 康體設施除了由政府負責興建,亦可考慮借助私人市場力量,特別利用處於閒置狀況的新界用地,興建更多像南華會這類收費相對廉宜的設施,近月在西沙落成的Sports Park正是典型例子;當局可考慮提出措施,例如研究在土地投標的過程中,在標書列明地契內的康樂文化設施比例,要求商界發展中小型規模的體育園區,供市民使用。
6. 助更多大型體育活動落戶
● 重新檢視大型體育活動「M」品牌資助計劃的審批及監管機制,例如提高申請門檻,要求主辦方預留一筆資金作周轉,確保舉辦賽事的單位有一定財政營運能力,可以應付突發需要。
●善用大數據分析,就每項獲政府資助的大型盛事,可帶動的國內或境外旅客、消費模式及金額、留港日數及經濟效益等,進行調查及分析,以便評估盛事的成效,選定具潛質的旗艦盛事,打造為超級品牌盛事,加強境內境外宣傳推廣,以吸引本地觀眾及遊客購票入場。
7. 續購大型綜合性運動會播映權
● 比較兩屆奧運期間所進行的民意調查,曾收看巴黎奧運的受訪市民比例更高,達到近87%,多數市民平均每天花兩至四小時收看賽事或留意相關資訊,反映政府連續兩年購買奧運播映權,供市民可以免費觀看比賽,已取得「慣性收視」,並可達至凝聚社區的效果,亦有助帶動餐飲和零售業的消費。考慮到這些正面效應,港府值得深入探討未來再購買2025年全運會、2026年日本愛知-名古屋亞運會,以及2028洛杉磯奧運會的播映權,延續市民欣賞體育賽事、關心體育發展的氛圍。
8. 加強與內地城市協作舉辦大型體育賽事
● 連續兩次在奧運期間進行的民意調查均顯示,逾70%受訪市民贊成香港舉辦更多國際體育盛事。隨著啟德體育園即將落成,當局應與港協暨奧委會商討,申辦或與大灣區城市合辦2031年或以後的亞運會、東亞青年運動會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及2027年或以後的ANOC世界沙灘運動會,透過舉辦大型綜合運動會或超級國際賽事,向世界展示籌辦大型體育活動的能力,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體育盛事之都的地位。
● 加強與內地協作,例如可結合大灣區各城市優勢,發揮聯動效應,加強體育活動合作,成立聯盟或聯席會議,共同籌劃及推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體育合作。發展舉辦國際賽事或巡迴賽,打造國際性或區域性品牌賽事,並協助香港球隊參與NBL或中超等賽事。
9. 推電子運動消費券
● 民意調查顯示,大部分市民贊成政府推出電子運動消費券,資助市民參與運動。當局可參考醫療券的做法,推出電子運動券,供市民用於支付政府或認可機構舉辦的康體活動或課程費用,以及體育會的會費或活動報名費。
10. 推動全民運動氣氛
● 與醫務衞生局合作,推出更多健身式運動設施,例如地區康健中心,推動全民運動。
● 將體育科納入小學呈分科目,並將體育科與另外3個術科調整成一致的比重,培養年輕一輩做運動的習慣。
● 針對近年奧運不時引入一些深受年輕人歡迎的城市運動,教育局應檢討現時體育課,包括加入新興或好玩運動課程,以提升學生運動量,並培養青少年參與體育的興趣。
● 民調顯示市民最愛的運動是跑步,政府可考慮參考新加坡及日本,推動「全港健步大行動」計劃,市民使用政府應用程式,計算每天步行或跑步的距離、步數及消耗熱量,累積可賺取健康點數,用以兌換獎品、電子消費券或電子運動券。
接下來,我們會就「制定未來十年香港體育政策及發展藍圖」展開中期檢討,並透過不同渠道,例如研討會,進一步收集本港社會在經過巴黎奧運後,對未來體育發展的意見和想法,再整合為報告向當局提交,期望政府從短中長期方式落實不同倡議,助本港體育事業更全面發展。
新聞查詢:
立法會議員、民建聯民政及文體事務發言人鄭泳舜 6373 1979
附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