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
發展局計劃於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及元朗工業村一帶共5幅用地建多層工廈安置棕地作業。當中三成樓面面積交予政府分配,餘下七成樓面面積,則歸屬中標者,預計會用作引入現代物流業及先進汽車維修業。而多層工廈將以公開競投方式招標,由中標者設計、興建及營運。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民建聯發展事務發言人劉國勳歡迎當局採納多年來建議,興建現代式多層工廈,協助棕地作業者遷置業務,並有以下的回應:
1)劉國勳議員一直關注棕地經營者的搬遷及安置安排,認為計劃是在現金補償外,有系統及有規模提供土地作安置棕地作業,為作業者提供多一個選擇。同時多層工業大廈5至7倍的地積比,亦有效運用土地,提供更多空間作推動香港產業發展。
2)政府計劃推出共5幅用地,興建多層工廈,當作撥給政府作安置棕地作業的樓面面積約為23公頃,但劉國勳議員預計,未來4、5年政府將收回400公頃的土地,當中大部分是棕地。是次計劃的面積與需求明顯差距大,只能安置部分作業,建議若今次5幅用地反應理想,盡快推出其他用地,盡快撥地興建更多多層工廈,整合棕地作業的需要,同時盡可能做到「無縫交接」。
3)多層工廈落成最早要2027年才落成,未必能配合現時的收地時間表,作業者即使獲分配租用工廈,亦要面對「空窗期」,影響業務的持續經營。建議政府提供過渡方案,為作業者提供用地暫時安置。
4)棕地作業承擔租金的能力不同,現有棕地市場租金由3、5元/呎至10多元/呎,什至20多元/呎,期望政府能訂立公平的分配機制,而非價高者得,讓不同棕地作業者,有均等的機會以優惠租金承租工廈;
5)多層工廈的設計,特別是承重、樓底高度及面積方面,須照顧不同類別作業的需要。既有大面積可作倉儲,亦有較細的單位讓小型鄉郊廠戶或工作坊進駐。
6)以私營公司設計、建築及營運,再將部分樓面面積交由政府分配,雖然並非新鮮事,但模式應用於多層工廈卻是首例。初步向業界了解,反應正面,但在整體經濟環境不明朗下,市場反應較難預料,建議政府擬備後備方案,以免項目被延誤,影響棕地安置及收地工作。
至於不適合「上樓」的棕地業務,如儲存大型機器、建築材料,以至水泥廠等,政府暫時只預留3公頃用地作露天倉儲,是「僧多粥少」。劉國勳議員期望當局能結合綠化地研究,盡快開拓更多新土地,並在洪水橋/厦村及元朗南新發展區預留更多用地,以及設立工作小組,協助有意繼續業務的經營者,包括未能受惠於多層工廈安置安排的作業者,另覓用地遷置。
傳媒聯絡 劉國勳 9782740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