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以灘養灘」激活文旅資源 共築香港深度遊新格局

已更新:9月15日

2025 年 9 月15日


一、背景:香港文旅發展的潛力與挑戰


香港作為旅遊勝地,一面是維多利亞港的繁華都市景觀,另一面則蘊藏著 42 個公共沙灘串聯起的藍天碧海生態魅力 —— 遍佈港島、離島等多個區域,這些沙灘不僅是市民日常休憩、開展康體活動的重要場所,更是吸引本地及境外遊客感受「香港多元面貌」的核心文旅資產,對促進社區共融、帶動旅遊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ree

然而,隨著社會對公共服務質量要求不斷提升,以及遊客對深度體驗的需求日益增加,香港文旅市場仍面臨「淺消費、少停留」的困境:多數遊客到沙灘僅為短時打卡,難以深入體驗周邊的生態景觀與本土文化,導致沙灘資源的潛力未能充分釋放。與此同時,由政府全權承擔沙灘管理營運的模式,長期面對人力緊缺、財政投入壓力大、設施維護滯後等問題,部分沙灘甚至出現「旺季擠壓、淡季空置」的資源浪費現象。


在此背景下,民建聯港島西團隊立法會議員陳學鋒及香港海洋經濟發展聯盟表示探索「政府監管、企業營運、收益反饋」的「以灘養灘」新模式,成為破解當前管理困境、激活沙灘資源價值、推動香港文旅從「淺層遊」向「深度體驗」轉型的關鍵方向。此模式不僅能借助企業的專業能力提升沙灘服務質量,更能通過市場化機制提高消費,讓沙灘帶動社區經濟。

 

二、當前文旅資源管理的核心問題


(一)沙灘資源使用不均衡,部分區域有待激活

民建聯港島西團隊離島區議員葉培基表示,香港沙灘呈現「部分區域活躍、部分區域待提升」的特點。據 2024 年公開資料顯示,熱門沙灘如淺水灣全年使用人次達 1,672,290,成為市民與遊客的首選;與此同時,部分沙灘的使用人次相對較低,例如觀音灣泳灘全年僅 25,920人次,蘆鬚城泳灘 35,100 人次,與其資源稟賦存在差距。

 

這類沙灘未能充分激活,一方面是因缺乏獨特吸引點,僅依賴自然景觀,難以形成持續吸引力;另一方面是交通接駁不便,部分沙灘需轉乘多次交通工具,且尾班車時間早,進一步降低了大眾的到訪意願。大量土地及配套設施(如更衣室、淋浴間)長期處於低負荷運轉狀態,不僅浪費寶貴的公共資源,更制約了沙灘在社區服務與旅遊經濟中的價值發揮。

 

(二)救生服務覆蓋需優化,支撐沙灘更好發揮作用

民建聯港島西團隊離島區議員郭慧文表示,救生服務是沙灘安全使用的基礎,但目前香港公共沙灘長期面臨救生人力緊缺的問題。根據康文署披露的數據,全港 42 個刊憲沙灘及相關公共泳灘設施,長期存在約 200 個救生員空缺,2022-2024 年泳季期間,離島區的觀音灣、上長沙、塘福等多個沙灘,因救生員不足無法提供全日制救生服務,只能在周末及公眾假期等高峰時段臨時增派人手,極大增加了遊客的安全風險。


除了人力短缺,沙灘的基礎設施維護也存在滯後問題:部分沙灘的更衣室門鎖損壞、淋浴設備老化出水不暢,甚至有垃圾桶長期未清理的情況,不僅影響市民與遊客的使用體驗,更讓不少人對「去沙灘休閒」望而卻步,間接加劇了部分沙灘的空置問題。

 

 

(三)商業配套較簡單,難以拉高整體消費額

民建聯港島西團隊離島區議員劉舜婷表示,現時香港多數公共沙灘的商業配套極為有限,僅有少量小販攤位出售飲品或零食,缺乏多元化的服務供給 —— 例如沒有正規的水上運動租賃點、沒有結合本土特色的餐飲體驗,也沒有針對家庭遊客的親子活動策劃。這種「單一配套」導致遊客的停留時間普遍不足 2 小時,消費僅集中在「交通 + 簡單飲食」,難以帶動周邊商圈(如附近的村屋小店、市集)的發展,形成「沙灘熱、周邊冷」的割裂局面,無法發揮文旅資源的輻射效應。

 

如何在保障公共屬性的前提下,豐富商業服務內涵,讓消費與體驗相結合,成為帶動區域活力的重要切入點。

 

 

三、民建聯建議方案


(一)推行「以灘養灘」模式,激活沙灘資源價值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何俊賢表示,「以灘養灘」的核心,是將公共沙灘從傳統管理模式轉型為「政府監管、合資格承辦商營運」的新模式。承辦商負責沙灘的日常營運,包括救生員配備、清潔維護、安全保障等,同時在規範框架內開展合規商業活動獲取收益 —— 這些收益用於覆蓋營運成本、優化服務,並實現合理盈利,最終讓沙灘「自循環、自提升」。


市民可免費享用沙灘的公共設施服務,如洗手間、淋浴間等;同時,承辦商將引入更多特色化服務,豐富體驗選擇。具體建議如下:

 

(一)借鑒多地成功經驗,完善營運機制

參考深圳大梅沙「政府監管 + 企業營運」的成熟模式,以及三亞大東海通過特色活動帶動人氣的做法,以「保護+利用」為原則,由政府制定清晰標準,挑選具備文旅營運經驗的承辦商或團體;政府則負責監督服務質量,確保沙灘公共屬性不變,同時支持承辦商及團體開發多種旅遊項目,增加經濟點,以達到「以灘養灘」的目的。

 

(二)以目標沙灘為例,打造差異化特色

重點以離島區的上長沙、下長沙、塘福、蘆鬚城、觀音灣等沙灘為例,推行分類活化:

上長沙泳灘可利用廣闊空間,劃設「活動體驗區」,舉辦沙灘音樂節、水上運動嘉年華等,配套「水上活動體驗 + 離島特色小食」組合服務,吸引家庭與年輕群體;

塘福泳灘、蘆鬚城泳灘可借鑒福建東山島的生態體驗模式,開展潮汐探索、海岸徒步等輕量級活動,配套電子導覽,讓遊客在休憩中感受自然之美;

觀音灣泳灘可結合其適合水上運動的特點,引入滑浪風帆體驗項目,聯合附近村屋商戶提供「運動 + 休憩」套餐,豐富消費選擇。


(三)聯動區域資源,提升整體活力

加強沙灘與周邊交通、商圈的協同:在沙灘活動日臨時增加接駁巴士班次(如東涌至長沙泳灘的直達巴士),解決交通不便問題;聯合附近的村屋餐廳、手信店推出消費積分—— 遊客在沙灘參加活動或消費後,可憑積分到周邊商戶兌換優惠,帶動全域消費。同時,參考「跳島遊」的概念,開通「水上的士」彈性航線,串聯 3-4 個特色沙灘,推出「一日跳島遊套票」,整合船票、沙灘體驗與簡易導覽,方便遊客多點遊覽,提升停留時間。

 

四、推行以灘養灘模式,激活沙灘資源價值


(一)節省政府資源,減輕管理負擔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表示,過往政府在沙灘管理上需投入大量財政資金,用於救生員薪酬、設施維修、日常清潔等 —— 根據康文署年度預算資料,近年來每年用於公共沙灘的營運開支約數千萬港元。推行「以灘養灘」後,承辦商將承擔大部分營運成本,政府無需再負擔救生員招聘、設施維護等直接開支,僅需投入少量資金用於監管與考核,大幅減輕財政壓力;同時,救生人力短缺、設施維護不及時等問題也由承辦商負責解決,政府可將更多精力放在整體文旅規劃上。

 

(二)激活閒置資源,提升沙灘使用率

承辦商通過專業的市場運作與特色活動策劃,能有效解決「旺季擠壓、淡季空置」的問題:旺季時,借助大型活動(如沙灘嘉年華)與多元化配套,吸引更多人流,同時通過合理規劃分區,避免熱門沙灘過度擁擠;淡季時(11 月至次年 3 月),則將沙灘改造為露營體驗點、輕型運動場地(如飛盤場、瑜伽草坪),或策劃「沙灘市集」「海岸攝影比賽」等活動,讓沙灘全年保持活力。例如部分空置沙灘可增設親子戲水區、露營營地,吸引家庭遊客與年輕群體,使沙灘資源從「季節性使用」轉為「全年可用」,使用率預計可提升 30% 以上。

 

(三)帶動地區經濟,實現社區共贏

沙灘人氣提升後,將直接拉動周邊產業發展:首先,交通業受益 —— 接駁巴士、「水上的士」的班次增加,不僅方便遊客,也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選擇;其次,餐飲與零售業受惠 —— 遊客停留時間延長,將帶動附近村屋餐廳、手信店、便利店的消費,據估算,若每個遊客在沙灘及周邊的消費增加 100 港元,全年可為離島及南區帶來數千萬港元的額外經濟收益;最後,創造本地就業 —— 承辦商需招聘沙灘管理員、活動策劃員、清潔員等,周邊商戶也需增加人手應對客流,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尤其利好離島區的基層群體。

 

ree

 

五、總結


民建聯港島西團隊立法會議員陳學鋒及香港海洋經濟發展聯盟表示「以灘養灘」模式的核心,是在堅持公共沙灘屬性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引入專業承辦商,解決資源利用不均、服務配套待優化等問題,讓沙灘既能滿足市民日常休憩需求,又能成為深度旅游的重要載體。


重點推動較低使用量的沙灘,本身具備良好的資源基礎,通過特色化營運與區域聯動,有望成為展示香港濱海魅力的新亮點。未來,這一模式若能順利推行,不僅能讓沙灘資源煥發新活力,更能帶動社區經濟發展,實現「市民得便利、遊客有體驗、社會增效益」的多方共贏,為香港文旅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聞查詢:

民建聯聯絡人

立法會議員 陳學鋒 6099 3800


留言


訂閱《建聞》電子版和其他電子資訊

您已成功訂閱

  • Facebook
  • Youtube
WhatsApp Image 2022-07-21 at 10.55_edited.jpg
wechat.jpeg

 3582 1111

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廈15樓

© 2024 by the DAB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