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建聯倡加強領先科技與醫療融合發展

2025年7月21日


隨著科技進步,創新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醫療領域,為檢測、治療方法、藥物以及病患照護等帶來嶄新模式。當局近年也致力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社會十分關注應如何更好地結合科技與醫療,以提升香港醫療系統效益,促進長遠發展,從而提升病患者福祉。為此,民建聯及癌症策略關注組今日舉行圓桌會議,邀請了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醫生就本港推動科技與醫療融合發展作出回顧及展望,同場並有多名來自醫學界翹楚醫生,分別就遠程醫療、如何有效地應用AI應用支援癌症篩查,以及先進療法及研究等不同討論環節上發表精闢創見,包括: 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政企客戶部顧問專家梁國錕、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助理教授李兆澄醫生、香港婦女影像診斷中心放射科專科醫生方俊仁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副教授余知行醫生、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助理教授李兆澄醫生、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謝偉財教授、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教授杜啟峻教授、及小而同罕有骨骼疾病基金會主席朱凱欣女士。


會議綜合上述各位專家意見,提出以下一系列的建議:


1. 推動低空醫療基建及配送,提升效率及降低開支,包括發展遙距醫療及低空無人機配送藥物,服務偏遠地區的居民;促進醫院低空基建及合理設計;應用低空技術進行醫院間物資配送、晚間藥物配送及緊急藥物配送等;


2. 加強推動使用人工智能(AI)輔助醫療,針對本港頭號癌症進行癌症篩查,如利用3D乳房造影結合AI技術進行篩查,及肺癌篩查等,以減省人手,提升效率及降低醫療壓力;


3. 進一步支持本港藥物研發;


4. 加快引入最新有效的免疫治療新藥;


5. 加快引入新技術及儀器,如機械臂等;


6. 加快引入先進療法治療罕見病,如基因治療等;及


7. 爭取港人納入內地醫保,及推動和內地共同採購先進罕見病藥物。


民建聯副主席、政策倡議委員會主席及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香港近年相當重視創新科技在不同範疇的應用,民建聯亦積極推動將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應用至不同民生領域,她深信當中的多項技術如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及嶄新藥物和療法等將可應用於醫療服務層面,提升醫療系統旳成本效益,改善對病人的服務,以及優化針對不同疾病的防治效果。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永光表示,不僅僅是西醫,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創新科技在中醫領域也有很多應用場景,如應用中醫大模型作為專業輔助診療系統,人工智能診斷儀器等,於年底投入的中醫院亦有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他强調應不斷推動創新科技與傳統中醫融合,以及推進中西醫協作,善用本港中、西醫的專業優勢。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醫生作主題演講,分享過去公營醫療系統應用創新科技的發展時表示,醫管局持續推進為智慧醫院第二階段開發和創建新的資訊科技平台,配合智慧醫療、智慧醫院支援和智慧醫院管理措施的創新方案和技術,以提升病人體驗及提高服務效率,未來亦將研究、優化和推行不同的智慧醫院產品與措施,及整合病人就診流程,期望為病人帶來更多裨益。


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政企客戶部顧問專家梁國錕先生分享低空醫療配送及遠程問診服務的經驗時指出,無人機的應用日新月異,且隨着技術成熟,低空經濟與醫療的融合將有利於提升醫療機構服務效率、探索低空醫療配送新模式以及積累本港低空經濟運營經驗,希望當局能增加相關配套設施,打造有利低空醫療服務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助理教授李兆澄醫生及香港婦女影像診斷中心放射科專科醫生方俊仁醫生則就人工智能在癌症篩查方面的應用分享意見。李兆澄醫生表示,已有研究結果反映人工智能進行早期肺癌篩查效果已能與一般醫生相若,極具策略性及公共衛生價值,可填補現時篩查不足、提升效率、減輕人手壓力,同時能減省末期癌症醫療開支,減低肺癌死亡率,為香港肺癌精準預防及早期治療開拓新方向。


方俊仁醫生指出,「乳癌」多年來都是世界各地政府關注的議題,然而香港過去因種種限制未能提供全民乳癌篩查,隨着本地科技發展成熟,3D乳房X光造影配合AI電腦初步審查能大量減省醫生成本同時提高準確度,有利本港推行更高階的乳癌普查。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副教授余知行醫生就癌症研究成果在香港本地的應用情況作出分享。陳林教授指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成功破解肝癌免疫療法的關鍵,推動曲美木單抗與度伐人單抗的聯合免疫治療,新療法已將病人五年存活率提升至29.4個月,他建議盡快把相關療法納入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首階段)藥物作一線免疫治療藥物,減輕病人因經濟壓力而面對的治療障礙,並有望提升他們的存活期。


余知行醫生指出,前列腺癌的診斷及治療無論在篩查、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方面均已取得迅速發展,但在本地仍有提升空間。他強調,推動本地男士健康支援及提升前列腺癌治療水平,有賴政策、資源及公眾教育三方面的協同發展,呼籲政府加快將相關藥物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及擴大安全網覆蓋範圍,讓更多患者受惠。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謝偉財教授、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教授杜啟峻教授以及小而同罕有骨骼疾病基金會會長朱凱欣小姐則就先進療法在罕見疾病中的應用分享經驗。


謝偉財教授指出,近年基因治療為成人中度或重度乙型血友病患者帶來轉機,研究顯示多數患者在接受一次性治療後,無需繼續接受凝血因子治療便能達到更佳凝血水平,過半數更擺脫關節出血的情況。謝教授表示,部分基因治療已在香港衞生署註冊,期望政府與藥廠協商,將先進治療納入公營醫療體系,讓合適患者受惠,同時確立香港亞洲醫療樞紐的地位。


杜啟峻教授以軟骨發育不全症為例,現時患有軟骨發育不全症的兒童需要仰賴骨頭延長手術來增長身高,過程中患者需忍受手術及康復過程的巨大痛苦並犧牲自己珍貴的童年。近年,一些CNP藥物透過皮下注射促進軟骨生長,有助改善嚴重併發症,使患者能趨近正常發展,他希望香港能積極緊貼相關科研發展,持續引進新藥並為患者帶來更適切的治療,尋找既能節省整體醫療成本開支,又能為病人改善生活品質的新局面。


朱凱欣小姐則站在患童家長的角度,希望當局加快引入先進療法,並資助仍處於用藥黃金期的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及時用藥,改寫軟骨發育不全兒童的童年與未來。


癌症策略關注組創辦人麥嘉欣希望透過跨界交流,推動政策、資源及技術的協同發展,讓創新科技真正融入本地醫療體系,提升病人福祉。會議亦為日後推動本地醫療創新奠定重要基礎。另一位主持癌症策略關注組政策研究

部主管賴家衞期望未來能與醫管局進行更多類似今天的交流活動,促進各持份者之間的理解與合作。他指出,加快將最新的癌症及罕見病治療方案落地應用,讓市民能夠及早受惠。賴先生強調,香港具備成為國際醫療創科中心的潛力,而推動創新科技與公共醫療系統的融合,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步。他呼籲政府及業界持續支持創科成果的轉化,讓本地醫療服務在全球保持領先地位。


ree

直播重溫


新聞查詢:民建聯副主席、政策倡議委員會主席及立法會議員葛珮帆 9031 7995

Comments


訂閱《建聞》電子版和其他電子資訊

您已成功訂閱

  • Facebook
  • Youtube
WhatsApp Image 2022-07-21 at 10.55_edited.jpg
wechat.jpeg

 3582 1111

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廈15樓

© 2024 by the DAB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