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工商專業支部《關注香港中醫藥發展》圓桌會議
- 民建聯
- 7月1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年7月12日
政府近年積極推動中醫藥發展,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將於今年底起分階段投入服務,標誌著本港中醫藥發展邁向新里程。有見於此,民建聯工商專業支部(下稱支部)聯同「振興中醫藥」工作小組今天舉辦《關注香港中醫藥發展》圓桌會議,會議由支部主席兼立法會議員黃英豪主持,並邀請了香港中醫醫院行政總監卞兆祥教授、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兼立法會議員陳永光教授、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馮奕斌教授、港區人大代表兼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會長李應生先生、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及發展部經理陳錦良博士、民建聯副主席兼「振興中醫藥」工作小組成員葛珮帆議員出席,並由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副會長林蓓茵博士擔任司儀。
黃英豪主席表示,中醫服務深受市民的信任和歡迎,政府近年積極推動中醫發展。為關注中醫藥發展,特別是如何讓其走向國際非常重要,為此支部舉行香港中醫發展圓桌會議,聽取中醫藥界翹楚和學術專家的真知灼見,以及業界聲音,共同探討如何推動本地中醫藥發展的策略與建議。
葛珮帆議員表示,香港具備潛力發展為中醫中藥國際中心,關鍵在於加強創新科研投入及跨學科協作。她指出,推動中醫國際化需建立標準、強調科學實證及臨床數據支持,並呼籲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與人才。未來她與其他議員繼續爭取將中醫納入本地醫療體系,並推動更多的科研和中醫中藥的結合發展。
卞兆祥教授在會上就中醫發展和中醫醫院的目標與規模作出簡介。他表示香港中醫在新冠疫情後的認受性有所增加,加上政府多管齊下推動中醫藥發展,使之愈受重視。對於中醫藥長遠發展方面,他表示與國際合作與交流是其中重要一環,香港能發揮聯通世界的窗口作用,發展成為中醫藥國際化的橋頭堡;亦期待香港中醫醫院與更多國內外的醫院和學術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陳永光教授表示,中醫藥已成為香港醫療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香港公共醫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相信隨著今年年底《中醫藥發展藍圖》的公布,以及香港中醫醫院的分階段展開服務,中醫藥將會在公共醫療中擔任更重要的角色。
陳建議發展更全面的公營中醫服務,並就未來的發展提出四項建議,包括:(一)善用中醫專業力量,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二)善用中醫藥治療「簡、易、廉」的優勢,降低醫療開支,保障本港優質醫療服務可持續性;(三) 善用中醫「治未病」的優勢,加強中醫在基層醫療中的角色,減少對第二層/第三層醫療系統造成沉重負擔。(四)善用本港中、西醫的專業優勢,構建中西醫協作香港醫療新模式,將中西醫協作服務經驗推向國際。
馮奕斌教授指出,香港憑藉高等教育優勢及國際地位,應把握『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機遇,打造國際中醫藥及全球中西醫結合中心,透過『東學西漸』重振中醫藥地位,邁向國際舞台。此外,他舉出多項例子證明中醫藥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可取得突破性成果,望為未來發展開拓新方向。
李應生會長於會上分享香港中醫藥發展概況及新里程,並提到政府預計年底發佈的《中醫藥發展藍圖》的制定策略方向,而促進海峽兩岸及港澳中醫藥和中西醫協作及交流學習的重要性。他亦提及《粵港澳大灣區高地建設方案(2026年-2030年)》,期望能達到推動兩地中醫藥健康產業融合發展,並打造成為國際中醫藥領先地位的目標。
陳錦良博士提出香港中醫藥發展的六大關注點,包括政策支持、教育與培訓、宣傳與教育、產業國際化、中西醫結合,以及創新研究。他強調香港需加強藥理學探索和臨床試驗,並推動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結合,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陳博士亦呼籲香港應發揮科研優勢,推動中醫藥科研成果落地,促進「產、學、研」結合,轉化為市場的需求,為中醫藥發展開創新局面。
最後,黃英豪主席再次感謝各位嘉賓及與會者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希望為推動中醫藥發展的策略和今年施政報告提供重要參考。

直播重溫
Facebook:
新聞查詢: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黃英豪 3168 1333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陳永光教授 9497 201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