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建聯顏汶羽倡設客觀方程式落實最低工資「一年一檢」

2022年12月12日


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將於12月16日(星期五)討論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檢討機制。對於是次諮詢,民建聯人力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表示歡迎,「最低工資」作為本港重要的勞工政策,自生效以來多次發揮「保底」作用,避免勞工工資過低。最低工資由2011年落實至今,總共經歷多次加幅,金額由每小時28元增加至現時的37.5元,失業率並未因此而大幅波動,勞動市場與營商環境仍保持穩定。然而,顏汶羽認為最低工資機制已運作十多年,社會與經濟情況與制度訂立時比較有很大的變化,現時機制存在天然滯後及難成共識等兩大問題,政府實在有需要就機制進行適當的檢討。


問題一:「兩年一檢」機制天然滯後


法定最低工資調整過程漫長是造成爭議的一大原因,按現行規定,每次調整都分為下列三階段,包括資料收集、委員會審議及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最後決定,整個過程需時20個月。事實上,前勞福局局長曾解釋:「按現行的機制,檢討過程中所需要的研究、分析及諮詢等工作,只能在每兩年檢討一次的框架下完成。」而對於調薪機制,「一年一檢」一直是勞工市場上的普遍做法。但現行最低工資「兩年一檢」的機制下,賺取「最低工資」的僱員,便會被迫兩年調整一次。這可能會使最低工資水平的調整落後於最新的社會和經濟狀況,並降低了在職貧窮人口的生活水平,變相令「在職貧窮」問題惡化。因此,法定最低工資調整機制天然地存在滯後,而調整後的「調薪」機制並不會補發過去差額,故勞資雙方必須「硬食」檢討期間的物價變動。因此,委員會必須簡化整個檢討程序,減省兜兜轉轉討論時間,落實「一年一檢」。


問題二:勞資代表難以達成共識


過往勞資雙方都就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每兩年「拉鋸」一次,而雙方的分歧一向很大,法定最低工資更於2021年首次凍結。面對繁多的參考數據,工商界及勞工界在每次商議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時都各自表述,意見各走極端。若調薪機制不變,勞資雙方與社會各界仍然會有不同的討論,最低工資相關爭議亦難以平息。問題的關鍵在於法定最低工資的調整機制,而非調整的水平。特別在疫情陰霾之下,設定客觀、科學的法定最低工資水平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一方面可以加強對低收入勞工的保障,以防止工資過低,而另一方面能避免出現大量失業和就業不足情況。


建議以客觀方程式落實「一年一檢」


對於調整機制的檢討方向,顏汶羽認為政府有需要建構一個「客觀 透明 高效 可預視」的最低工資檢討機制。近年社會一直有意見指政府應盡快落實「一年一檢」機制,然而,根據前勞福局局長的說法,按現行的機制,只能在每兩年檢討一次的框架下完成。因此,建議以方程式調整法定最低工資,並加入客觀數據作為參數,減省檢討的資料分析工作,以更客觀、透明、高效及可預視的做法去簡化檢討程序和計算出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用客觀的方程式避免勞工和工商界之間的主觀爭論,從而提高施政效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