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聯盟成立典禮暨圓桌會議,完善灣區人才標準,促進區域流動
- 民建聯
- 7月2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2025年7月22日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行「灣區人才標準」,並推動「一試多證」的安排。例如,於2025年3月公布,建造業率先在油漆工和砌磚工方面試行「灣區標準」,旨在結合三地的培訓優勢,提升大灣區各行業的整體培訓水平,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這項措施不僅有助提升三地建造人才技術水平 ,也為大灣區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因此,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民建聯副主席及立法會議員陳勇與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共同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聯盟」,加入聯盟機構包括香港城市大學、中電學院、香港建造業議會、中華煤氣培訓學院、香港匯智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南沙人才發展有限公司、廣州紅海人力資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寶盛華大中華有限公司、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嶺南大學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嶺南大學研究生會、香港城市大學研究生會、香港大學研究生會及香港浸會大學研究生會。

為了進一步集思廣益,完善大灣區人才標準,促進人才流動,我們今天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聯盟」成立典禮暨圓桌會議。此次活動旨在匯聚社會各界的聲音,為加速人才流動及優化三地的培訓機制提供建議與經驗,以應對大灣區迅速發展所帶來的人才需求挑戰,藉此打破地域限制,提升技能互通性,並增加職業發展機會,共同促進大灣區人才生態圈的建設與發展。

發展局副局長林智文在會上分享了香港建造業的人力發展情況。他表示,為應對未來數年建造業的人手需求,特區政府將繼續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培訓更多建造業技術工人並提升其素質。例如,政府將增撥資源以擴大本地培訓名額,並資助在職技術人員參加建築信息模擬 (BIM)及先進建築科技的培訓等。
此外,林智文副局長還提到兩地政府合作制定了適用於香港工程專業人才的內地職稱評價機制,該機制分為五個等級(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由低至高])。去年,首批試點涵蓋五個工程專業,包括土木、岩土、公路、電機和測控儀器;今年擴展至工料測量、建築和四個工程專業(包括製造、工業及系統界別、機械、電子和資訊)。此機制旨在幫助香港建造業專業人士的專業水平、資歷和能力獲得國家評級和認可,增加在大灣區內發展的機會,加強人才流動,為大灣區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科院院長何達基教授對民建聯牽頭成立人才發展聯盟表示感謝,並指出大灣區的人才流動是香港人才發展的關鍵。他在會議中建議,香港有五所大學入選世界百大大學排名,因此香港政府應利用這一優勢,打造國際教育中心,以吸引更多人才來港。他還提到,目前每年有不少學生來港就讀碩士課程,這是引進人才及促進大灣區人才流動的重要優勢。
中華煤氣培訓學院院長方啟承先生分享了中華煤氣培訓學院的人才培訓情況。方院長指出,學院涵蓋專業資歷發展、工程技術訓練、專業培訓及發展以及統籌香港及內地培訓。除此以外,學院也亦透過跟大專院校合作,開辦不同燃氣工程課程給年青人和在職人士,課程包括證書、文憑課程和學士學位的選修科目以推動燃氣知識和技術的普及。此外,学院於山東濟南及四川資陽設立培訓基地外,在內地東北區域、華中區域、華南區域、華東區域、華西區域、華北地區等地,授權分別設立中華煤氣培訓學院的認可培訓機構,目前已與11家認可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以拓展培訓資源,全面幫助人才提升其專業技能的質量。
陳勇議員表示,在聯盟的帶動下,能夠匯聚各方力量,互相學習並參考有關培育人才的方法。這一做法不僅能讓本港人士提升專業知識和競爭力,同時也能促進更多優秀人才在大灣區的流動,為大灣區的未來發展貢獻力量。
顏汶羽議員表示,人才的地域流動是重中之重,亦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所在,設立灣區人才標準是讓國際認可的香港人才標準走進內地,亦助力內地人才走到海外,是引進來、走出去的體現。

出席嘉賓包括:香港匯智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志毓先生、香港紅海直聘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戴肖波女士、中電學院校長張建中工程師、香港建造學院助理院長(科技應用)李寶生先生、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行政總監梁子健先生、嶺南大學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曹一晨女士、嶺南大學研究生會主席孫航先生、香港城市大學研究生會主席邱雲女士及香港大學研究生會會長武伊瀾女士。
新聞查詢:顏汶羽 6600 251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