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北部都會區」問卷調查結果公布
- 民建聯
- 7天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5天前
2025年8月29日
民建聯北區支部今日(29日)舉行記者招待會,發布早前開展的「『你』想北部都會區」問卷調查結果,問卷收集了384位居民對北區就業及經濟發展、房屋需求、交通問題及社區設施四個範疇的發展意見。超過九成受訪者在北區居住或就業,調查數據顯示了居民對完善交通網絡、文旅產業優先、強化職住平衡等議題的關注度,為北都高質量發展凝聚民意、提供參考。

一、交通基建:「擴建巴士網絡+推動北環線」成市民最盼優先項
調查顯示,市民對「需優先推行的交通基建」中,「擴建巴士及小巴路線」以48.4%的支持率居首,其次是「北環線興建」(42.2%)、「增加跨境交通接駁設施」(31.5%)及「北都公路建設」(31.3%)。
北區區議員姚銘指出,北部都會區作為連接深港的樞紐,交通網絡需兼顧「區內互通」與「跨境聯動」。未來將積極推動北環線規劃落地,建議優化巴士資源配置、增加區內停車設施,讓交通基建既服務本地居民,又完善跨境交通。
二、產業導向:餐飲旅遊、文化創意
在「北區優先發展產業」調查中,近半受訪者認為北區需優先發展餐飲旅遊及酒店產業(49%)、其次是「文化及創意產業」(32.8%)、「科技及創新」(31.3%)緊隨其後,綠色環保、零售等產業亦獲得市民關注。
在「北區優先發展產業」調查中,近半受訪者認為北區需優先發展餐飲旅遊及酒店產業(49%)、其次是「文化及創意產業」(32.8%)、「科技及創新」(31.3%)緊隨其後,綠色環保、零售等產業亦獲得市民關注。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希望各政府部門及持份者儘快就「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做好整體規劃研究,出台相關政策支持旅遊業發展,結合沙頭角打鼓嶺一帶的自然景觀與文化資源,打造特色生態旅遊路線,吸引本地及國際旅客到訪。此外,劉國勳議員希望重新檢視並研究逐步開放沙頭角剩餘400公頃禁區,過渡期內可優化邊境禁區證的網上申請服務;儘快落實香港旅行團經中英街檢查站以「團進團出」方式進入中英街旅遊;在即將重建的沙頭角口岸,增設通道連接沙頭角口岸及沙頭角墟;重建沙頭角街市並活化新樓街,打造成為標誌性景點等,儘快推動文旅產業發展落地。
三、就業痛點:「缺機會+薪酬低」困擾北區青年
關於「北區就業遇到的困難」,「缺乏工作機會」(48.4%)與「薪酬待遇低」(48.1%)並列為市民最關注問題,「工作場所距離居所遠」(31.4%)、「缺乏職業培訓」(23.7%)亦佔較高比例。
北區區議員吳耀祖強調,北部都會區建設需緊扣「職住平衡」核心。一方面推動產業項目儘快落地,擴充本地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建議企業優化薪酬架構,提供在職培訓,幫助青年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緩解跨區通勤壓力。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建議在北部都會區推行「1.5級產業園(即簡約園區)」先導計劃,以「模組化」方式加快創科等產業落地,填補北都目前職住不均的問題,可參考借鑑國外經驗,在北區尚未發展的土地發展例如街區商場、寵物經濟園區等,為北都發展匯聚人氣及注入生機,同時為未來升級和繼續發展預留彈性。
四、房屋結構:「配套不足+價格高」成核心矛盾
「北區最受關注的房屋問題」中,「配套不足」以31.3%佔比最高,其後依次為「價格高昂」(23.4%)、「居住面積狹窄」(22.4%)、「公屋輪候時間長」(21.1%)。
北區區議員胡景鵬指出,北部房屋規劃需跳出「單純建樓」思維,同步強化教育、醫療、商業等配套設施;對公屋輪候問題,建議當局優化供應節奏、探索「組裝合成」等高效建房模式,縮短市民輪候周期,讓「住得下」與「住得好」並行。
五、社區設施:醫療與文康成「最缺項」
在「北區最缺乏的社區設施」調查中,「醫療設施」(60.7%)與「文娛康樂設施」(55.2%)遙遙領先,「社福服務」(37.8%)、「市場及商場」(33.6%)亦備受關注。
社區幹事賴昊陽建議,當局應儘快完善公營基層醫療網絡,增設地區康健中心,緩解「看病遠、看病難」;同時結合北區文化特色規劃文康場館,豐富居民精神生活,並補齊社福、商業等基礎設施短板。
綜上所述, 為完善北部都會區,實現「安居更樂居」,團隊有以下建議:
1. 完善公共交通配套 加快北環線興建
2. 推動旅遊及文化產業發展
3. 推動職住平衡 加快產業落地 提高青年區內就業機會
4. 改善結構性房屋問題
5. 加強公營基層醫療服務 增設文康設施
民建聯北區支部主席姚銘表示,是次調查充分反映北區居民對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民生期待」。未來將把調查結果轉化為具體政策建議,積極向特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建言,推動北部都會區從「規劃藍圖」加速邁向「宜居宜業樣板」,讓發展紅利真正惠及基層市民。
直播重溫
留言